除了中间的黑屏字幕感觉导演有点无法驾驭故事的完整叙述之外,喜欢这个电影的每一秒
2.8分
BJIFF.取景实在很棒。但我还是觉得这样的故事主要靠画面和声音表现是有缺失的,它营造了一种高压下的无力意境,人物状态的描述始终在圈定范围内展开,造成的结果就是格局越来越小,情绪始终在显露和虚无间徘徊,确实诗意,也确实散漫。
和登月荒言相似,都是主流话语下个体的失语。
#2020BJIFF02#8.22我理解为诗电影,弱叙事,重意境。油画的构图方式,单调刻板的表演来突显一种捉摸不定又不可撼动的信念。带有政治中体制和个人不对等的对抗。这种对抗与前面的信念形成了强烈对比。
失语的人民,伪装的传奇。
没看懂
只能说,还是希望电影的表现形式能够为主题服务吧
太喜欢了,冰冷的诗意!花、诗、一碗汤、切格瓦拉、学校、监狱、镜子、照片、公路……所有意象美妙地交织在一起。对格瓦拉故事的真假,实际上是人民失语后的自我慰藉。用一段历史中的次要人物,去链接暧昧无常的现实。政治从收音机传出,最后落在汽车引擎盖上。太有味的电影了!
☆:4-相悖的两套叙事为基点引出全片,官方话语/现代入侵的同构,发生在与世隔绝之处的“真相”寻找-“官修”历史,被挤压的民间记忆。导演对全片把控很细致,根本想象不出是个双手花臂的酷盖(
伟大符号消逝后靠符号的残余过活。所有独体的失语。
希望某些全程玩手机+抖腿+把脚搭在前排椅子上的人,明年能把这么难抢的票让给有需要的人。
7摄影和主题配合得恰切——大广角风景里的小人物,因言获罪的大背景下失声的小个体。军方并不在乎关于切格瓦拉的真相,只在乎定义真相和谎言的权力是否归属他们。是对官方定义的“真相”和“谣言”不错的讽喻。可惜作为电影还是有点沉闷了——哪怕沉闷是为了服务主题。
Bjiff#3它太好了,好到任何我能够想到的形容它的词句都是Cliche。有生之年要去一次玻利维亚。
摄影非常强大,定格镜头下的雪山山村,每一帧的取景都精心设计过,很美,油画质感。故事取自历史中无关紧要的一瓢,不管真假,这一缕游魂一样的真相可以很美好,可以被牵挂,终究还是被现实利用,碾压,静谧的天堂现在只存在某些人心里了。
#BIFF2020画面帧帧大美看完种草单簧管
BJIFF(1)当初看简介觉得很有意思所以抢了票,南美电影依旧是如此粗犷,女教师全程没有一句话,却能由环境音和天气的变化感受到她的心理活动。历史的真实与人们生活所依赖的稳定秩序发生了冲突,被击碎的花瓶象征着历史的真实在一点点侵蚀着女教师原本的稳固的生活。
有村民冲上来敲打车子,呼吁释放关押的无辜犯人。有村民扬言湖水被切格瓦拉护佑,贩卖可以带来好运的圣水。也有村民抱着瓦罐和花瓶,五十年如一日步行到校舍践行那个传言。历史就像这间屋子,到底是谁用谎言和虚构毁掉屋子?比起隆重的纪念活动,送过热汤听过花诗,或许她才是真正在纪念切格瓦拉的人。
画面好不能补偿叙事弱
我喜欢导演选择的这个历史“小事件”的角度去展开问题,言语如同色调一般又温和又冰冷;没有话语权的人,真话或假话也没有讨论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