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最后的梦境反转,本意是颠覆还是暗讽,似乎都不足以达到卓别林所期望的那种效果。因为你前面的这个战争故事叙述得太默剧式的欢快喜闹和夸张,扮树克敌、水中睡觉,乔装敌后,智擒敌将……使观众总处在一种轻松惬意的情绪状态,而并没有把照理本该残酷异常的惨烈战事当一回事儿,所以最后即便以梦境逆转整个故事的真相,也只能换来他们见怪不怪波澜不惊的反应,最多不过自言自语嘟囔一句:哦,原来在做梦啊!
当大家对正在发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不敢妄加评论时,卓别林却拍摄本片来对战争大开玩笑,其过人胆识令人敬佩,而票房上的成功也证明卓别林的商业触觉敏锐。流浪汉夏尔洛被征召入伍,到欧战前线去打仗。通过这名协约国小兵的荒谬遭遇,对德军将领与登堡及德国皇室大加讽刺,可以说是《大独裁者》的先声。
原来“Peaceonearth”是梦啊?哈哈哈太讽刺了!
最后镜头,原来系黄粱一梦。也是如此更显得战争之荒诞感。这片子超过100年了,真牛逼!8.6
搞笑反战的初尝。行动线和情感线完备,最终“梦境”首尾呼应,让观众瞬间从小人物逆袭的故事中瞬间醒来,意识到真正的战争胜利可并没有影片的黄粱一梦。这一切关于电影的结构,形式,主题和表达,每一项都是创世纪式的,必值五星。这种梦境式的结构,几十年后的库布里克在《大开眼界》,再几十年后的莱昂内在《美国往事》中,都有传承。
一个大头兵的黄粱一梦,也正因是梦,才使讽刺意味更加强烈:梦醒之前的“片尾”,字幕写着世界和平的愿望,结果醒来战争仍在继续——又何止在此刻继续,22年后,另一场战争让卓别林拍出了《大独裁者》,世界和平可能真的只能是黄粱一梦。
世界上最早的反战影片,在电影才问世不到十年,卓别林就把讽刺的目光投向战争。卓别林不愧是大师,无时无刻都在宣扬世间的美好。fuckthewar
#卓别林短片#在小破站上看一出“擒贼先擒王”的荒诞大戏(弹幕君优秀),卓别林的反战立场始终是无比坚定的,一如这部《从军记》(一战)和后来的经典《大独裁者》(二战),都是在战争尚未结束时摄制而成。用荒诞不经表现战争,轻松愉快掩盖了血腥残酷,喜剧大师扮成大树逃跑的段落堪称经典,剧情yy成分居多但也不乏史实,最后德皇误打误撞被卓别林“绑架”拉回营地(然后一战胜利?),真是天才的设想!电影拍摄于1918,其实此时距离一战结束也已经不远了。“Peaceonearth——goodwilltoallmankind”,最后一句话是最好的祝愿——“全人类共同的美好愿景——世界和平。”可惜只是黄粱一梦吧,梦中人醒来还得继续战斗……这种设计实在太高级。
错错错这部才是最早的汗来个4星纪念一下
春节回家前在宿舍看的最后一部是卓别林的《马戏团》,春节回来天津也打算再看部卓别林的作品,想到昨儿在影院看的是《红海行动》,因而没看《舞台春秋》而选择了同是军事战争类型的《从军记》。——因为回宿舍后突然想看《你在烦恼什么》MV而间接导致追看了很多「苏打绿」的视频拖到了23点左右才观影。
卓别林总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一个经典的传奇
终于不是争夺女人见人就抡的类型,战场很适合卓别林喜剧的发挥,练兵时破坏队形迈着六亲不认的步伐能把人笑出心脏病,战壕里俨然是个打仗的大师,装成一棵树在敌人的地界守株待兔,一敲一个倒,装成敌方军官又扮成司机,直接把敌方大人物送到了我方阵营。
一战还没结束,就拍出了关于一战战场的电影,还创造出第一部战争喜剧片。前半段是碎片式构成,讲在战场上的各种荒唐事。后半段是个神奇的小卒变英雄的故事。
黄粱一梦,最后十分钟想起同出卓别林的《大独裁者》。
同样是1918年的作品,那时的卓别林还需要妥协,因为观众的心理诉求需要宣泄!好吧,赴死路上英雄救美建功立业,真是光明的大团圆。【8】
@小西天。卓别林短片三本连映之二。嘲弄战争而不是将其神圣化,至今无法在中国的战争电影里传递。潜入敌营扮德国军官一段像是大独裁者的demo。结尾的黄粱一梦兼顾了商业片要求的大团圆和卓别林的自我表达:无义的战争里没有人好运,也不会发生喜剧。
用喜剧的形式去讲述战争题材着实不易,可卓别林却找到了这个度,不会觉得故作轻松而又充满戏谑,水淹战壕和假扮树人两场戏最好,用夸张的手法呈现战争时条件的艰苦以及小人物临危时的随机应变。
只是一场梦,和平只是梦,战争只有残酷而收尾,战壕里生命如同乌有,一切希望都无复存在,只有下一秒牺牲的现实,此片有了一个看似美满的结局,后来大独裁者有了更大的精神飞跃。不变的是卓别林对和平的认知。
卓别林短片精选之二。和平是喜剧,胜利是美梦。如果说卓别林此时对于一战仍只是带有嘲讽的轻蔑,二十多年后的二战显然让他真正洞悉了恶的可怖不稀罕与善的可贵不可及。
8.5,简单直接的快乐和讽刺,卓别林拍这个片子的时候一战甚至都还没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