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喜欢车站约见一场戏,乱世频仍,王佳芝一声“快走”犹未绝于耳,冯婉瑜“快跑”又频频响起,哀艳不及,而沉痛过之。除了最后一幕,时代还原度甚高。民族失忆题材能过审,实在意外。
如果能将陆焉识在戈壁上逃跑的惊心动魄拍出来,能将劳改营里的人间惨状拍出来,哪怕只是一点点,也足以超越《活着》了。而现在这个家-传达室-火车站三点一线的版本,则简直就是一出陈道明版《朗读者》加《初恋50次》。
斯皮尔伯格“哭了一小时”没骗人,整个被勒着脖子看完,出来人跟脱水了一样。大概是审批尺度的极好呈现了。不疾不徐的中式爱情,被时代裹挟,呈现出两面。冯陆之情,是面对观众的一面,奋不顾身不离不弃都十分直观。方师傅家女人那句“孤儿寡母”,却只投下了些许阴影,让人看得见。好人恶人,没有多明
“她什么都记不住,就记住了我的不好”中年文革版《初恋50次》+《忠犬八公的故事》+《朗读者》+《再见列宁》+《恋恋笔记本》…没有《活着》式大气,却有《我的父亲母亲》式细腻深情。那样纯粹而伟大的爱情只存在于那个年代,正因为我们缺失,才会如此动人。
她生活就只有4号和5号两天;他自己弹自己的钢琴,拆自己的信箱,读自己未寄出的信。111分钟又短又长。推镜头的代入感。陈道明的克制隐忍、巩俐的巅峰表演。历史的厚重,时代的悲歌。
似曾相识焉归来
巩俐奉献了从影至今最感人的一场表演,张艺谋在商业与艺术中间找到了最平衡的一点。拿这片跟活着比的可以洗洗睡了,这片对应的是我的父亲母亲,它们的背景都是历史的错误改变了爱情的轨迹。我的父亲母亲讲的是漫长的追逐,归来讲的是漫长的守候。很感人,润物无声的那种。
把我妈看哭了,暂时转移了她对我找不到对象的担忧。四星好评!
我觉得挺好啊,比山楂树正常多了,起码这俩主演能撑起来,煽情也在可接受范围内。年代感不必说,光那些个变焦镜头就够伤痕了...小说大部分前情都已砍掉,只留下形式简洁的尾部,文革版初恋50次。两句渔光曲好过所有抻嗓子的“啊啊啊”。戛纳重看,采了十几个老外,无一差评,还有个法国佬当场泪崩!
从未有过这样的场景,黑暗中,父母坐在身旁,他们嗟嘘感叹,而我从头哭到尾,在母亲节这天。回来的路上,妈妈问,我们是经历过那个时代,你为什么会哭成那样?
点映归来:看后给人一种平静,在快节奏都市生活中放慢脚步一样。没有去深入剖析大时代变迁人处境变化的反思,而是以缓缓步入的方式给当下观众讲述一个动容亲情和爱情的故事。场景搭建年代回忆感强,钢琴伴奏虽然出现不多,每次响起都很好的为剧情服务
原著粉表示:陈道明就是陆焉识,很赞。巩俐演技很好,但她不是原著中的婉喻。张慧雯也很好,她也不是原著里的丹钰,甚至名字和年龄设定都不一样了。所以把《陆犯焉识》改名为《归来》是很对的。电影更像是张艺谋巧妙的套着陆焉识讲了一个他的故事。看小说我曾泪流满面,但电影不能。
思念是线,是墙,是永远停留在重逢那天。
陈道明老师的演技真是炉火纯青的说,其中的悲情感觉挺无奈的啊,那个女儿演的不错,跟这么多老戏骨搭戏也没有多少逊色,跟琅琊2的林奚是一个人,不错不错,实力是我的最爱!
岁月静好,一去不返;归去来兮,唯有不复蹉跎,爱存留,唯咏叹。
感动
那个特殊混乱的年代,那个泯灭亲情,友情,爱情的时期,两位艺术家用精湛的演技把这一片段如实地呈现在你面前。
陪伴是最好的爱。
婉榆,婉榆……展博,展博……
容易被日常的一个细节击中,从冯婉瑜在天桥上被人拉开馒头掉落在地,开始就控制不住哭,越到后面越觉得悲痛。巩俐演的实在太好了。这个电影需看过原著才更有感觉。电影只用了最后两万字的内容,而那种等待的酝酿其实有二十多万字的铺垫。如果不知前面的内容,单看电影会觉得单薄突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