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未来洗版吧
+它要求你的不多,只要你的眼睛能够适应模糊,适应那些不可见的光和黑色,多变的时态与童年的步伐似乎总能很好地和永恒的土地适配。
玛格丽达·科代罗&安东尼奥·雷斯的严肃性毋庸置疑,关注贫穷地区、劳动群众,后来的佩德罗·科斯塔可能受这种风格影响。这样的电影显然不想讲什么故事,也无所谓非线性还是无线性,它的重点在于提供人类学素材,具有更普遍的历史意义。
对我来说挺新颖的;这片于我有两个关键词——生活、再创造;宛如纪录片,但却是故事片,看似随意拍摄,随意剪辑,实则按部就班,内有脉络。
TAGV
8.0/10。葡萄牙某极端贫困地区的人们的各种日常生活/风土人情。影片在自然主义电影与主情绪电影(具体来说:一种厚重的诗意)间徘徊割裂:大量使用本地(非职业)演员;粗糙的画面质感;大量固定或缓慢的运镜;缓慢克制的剪辑/叙事节奏(这种慢有时为了抒情会比典型自然主义电影更慢);少特写少画外配乐;非线性叙事&群像并行叙事;各种(诗意的)第一人称(而非第三人称)旁白。
有些失望,感觉只有部分场景达到了斯特劳布夫妇或斯科特那样的效果,并没有看到太多的再创作。
我的兴趣点:以镜头之眼探寻生命灵性、能量、活力。
很棒
原始感特拉蒙提斯居住鬼魂葡萄牙新浪潮纪录片诗人语言贫穷
現代アートハウス入門第三夜。伪装成故事片的纪录片。又是与世隔绝的村庄、孩子、神秘信仰、现实与虚幻混淆的题材。前半自然到漫无目的,毫无着力点,中途突然开始用冗长的画外音表达意识,着实有些突兀而欣赏不能。不过听到对谈里小田香说第一次看时她也不太能欣赏就安心了。3+
7.5/10,对我私人而言,本片最亮眼的地方莫过于诗意的横摇镜头,其余并没有很大感觉。
新时期与旧地区。
這個。。這個。。。一部集體無意識的片(我為什麼會去看這部@@
ComLai.谜一样的电影,看第一遍很难说看得懂。刻意营造的民间传说氛围(两个小孩山中游荡偷看下棋简直是葡萄牙版烂柯山,不知道当时他们穿着的酷似文艺复兴时期服装到底是后山区真实的传统服装还是为了营造神话舞台剧刻意为之的安排,不过以这电影调性来说很难认为是现实主义的呈现,待考)。看葡萄牙电影人访谈他们一致同意425后电影的布景不是发生在bairrosocial就是在后山区,这两个地方代表的主题就在葡萄牙电影中以不同的面貌不断重新出现。第一遍的印象我更喜欢事物的运动,那美丽的色彩和让人仿佛能闻到气味的影像,那种对生活的每个瞬间的流淌实在又务实的把握,也许真的是女性导演独有的匠心:因为务实和谦卑的生命态度而呈现出的对生活和生命的珍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