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烙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但仍不失为佳作。鲁迅是在战斗的,前进的。从尼采超人哲学到激进民主主义者,再到马克思主义者,鲁迅始终将自己与人民群众联系在一起。“怒其不争,哀其不幸”,恨由爱生,刻骨铭心。而如今的某些知识分子,打着还原真实鲁迅旗号,做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令人不齿。
鲁迅先生的官方传记,颇有内参的味道。
这个鲁迅才更接近真实,解说员朗读的很好,尤其到最后,激情澎湃。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是鲁迅单元,观看纪录片算是为鲁迅的形象补足全貌吧。今天公开课上第一次听闻鲁迅的遗嘱——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一文钱;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忘记我,管自己生活。任何时代批判精神都是难能可贵的,当然此处不包括网络上过分活跃的杠精键盘侠们,先生理应流芳百世,理应成为这个民族记忆中浓墨重彩无法绕开的一笔。我想,有这样的人存在,他本身就是一束光,哪怕同光明比起来他的力量微乎其微,也足够让大家相信在革命的漫漫征途中铁屋是绝对可破的。
纪录片就是要用最少的篇幅、最紧凑的结构,让人们到了解最多的信息以及制作人的价值取向,这部纪录片完全做到了,精雕细琢的精品。即便是BBCNHK的纪录片也无处不透露着价值取向,只是一部分人的价值取向不受另一部分人欢迎罢了,反之亦然。
无聊主旋律
生平速写影像资料珍贵手迹印章之类的都会暂停下来看旁白说临终前那段“赶快做!”给我慷慨激昂的心都酸了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时代化风格下的鲁迅生平速写。
摄制风格很有温格特色,史实也有一些不够“真实”之处。但总体很有感情,把握住了一些最重要的东西。
“刘少奇和他们一伙,(《人民阵线与开门主义》)”、“批判刘少奇、批判林彪”。这两个地方错了,因为是1976年,还没有平反。
解说和镜头,年代感很强。
totallycheat,incrediblygood
我小时候差不多还是这么学的(除了反孔)。
别急,还有五天,鲁迅战斗的一生过完了,马上就要开始他“苦闷”“求索”的一生了。
突然出现了这部剧的资源。看得我实在是,很想高呼:年轻人们快去把这部剧的旁白都抄下来啊,出征时候可好用了!
看这片,就是想辨认一下,81年新影厂那片儿是重新拍的,还是用的上影的素材重新剪的……
啊这.....
浓郁的时代特色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