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5/10晕,竟然是第一个评分的……我只看了20分钟就闪了,分数很不公正。片子很朴实,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地拍,没有过多现代化技术的掺杂,所以节奏很像早年的中国电影。
17NOV2013(4-)
前殖民时期非洲乡村生活的故事片,对非洲传统社会风貌有优雅的展现,有陶渊明般“豪华落地见真淳”之感。单看第一部会明显觉得故事未完,建议配合第二部BuudYam一起观看。
我看的电影越来越偏向研究了。噙住眼泪,记录一下。
7。不加修饰的镜头语言,感染力十足
80年代非洲电影。布基纳法索。加斯东卡博雷。较不面向大众的电影主要来自说法语的国家。70、80年代电影节上放映的黑非洲电影,昭示着通往后殖民电影的途径。反复出现的主题: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本土知识与西化教育、集体价值观与个人偏好。作品显示了西方电影制作惯例,以及对非洲美学传统的探索之间的动态交互作用。若干导演试图描绘非洲文化的独特根源:一个哑巴男孩在回忆了他充满创伤的过去后开始说话。无资源
整體還扎實,但是故事挺平淡,風格也樸素,可觀性不如天賜良兄.說回來天賜良兄其實是這部的續集吧?
我第一次是小时候在家里和父母一块看的,我是80年代出生的人,看的时候全家都其乐融融的,那个时候我很小很小,全家围着电视剧看这个电影,非洲小伙伴为了一个玻璃瓶子的故事,我觉得很质朴,简单的讲故事,现在很多国内的电影连故事都说不清楚。现在我看到这个电影,浮现在我眼前的还是20多年前的那个全家一起看电视的场景,可能这个场景也不多了,但是还是很温馨的。
这部片子伟大不在片子本身而是电影对于非洲所带来的影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