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所谓“恐惧”的浅尝辄止,怎么混进当年柏林主竞赛的…
导演的处女作节奏明显失控了沉溺于自己的小聪明看得很累
原来忘了为什么很看好这个新导演所以很想看这部结果只是柏林学派选伪柏林学派罢了实在无甚趣味
从直升机对暴日下的阿根廷市郊居民区的俯视到全区因断电完全陷入黑暗,技术的失灵不断作为行为人神经过敏的催化剂,将家人、伴侣和朋友的聚会演化成变相的权力游戏。片中无处不在的破坏稳定的心理变态症状则更具异化效果。影片所探讨的不明来源的恐惧最终以角色情绪的封闭反映其与剩余社会阶级的隔离。
看是西班牙的电影就下载了,但这么烂的电影还能提名,是不是他爸是***,真的好差的电影,这都谈不上是电影,也就是生活短片的集合,不知道这么长时间表达什么意思,东一块西一块,人物之间也没什么联系,如果没看的千万别看,太浪费时间,但我还坚持看完,我就想看他到底要讲什么,但真的挺失望。
像一幅需要注释的抽象画,有些段落确实把阿根廷经济崩溃后的混乱情绪表达通透,而更多段落则是围绕几个角色的影像即兴实验
最终极的恐惧,始终来自人类自身的不可测
飘过
导演真的知道他想说什么吗?或者说是导演选择的主题太大了,然而这么大的主题怎么可能在70多分钟的片长里表达出来。
berlinale2014.Day4.那个,我真的没有认真看。
以反叙事的手法讲述世人的「恐惧史」导演的意图昭然若揭,细微常事彼此无逻辑关系,却在宏观上造成一种「不安又无踪」的普遍情绪,最后半小时几乎放弃影像构建,电影的实验性最终会成为一种「叙事和传统的崩塌」,让观众们无所适从。
如果片名不叫《恐惧史》的话,应该不会觉得哪里恐惧吧~只是觉得匪夷所思~
不知道是内涵太深,还是本身就没内涵,反正是啥都没看懂。
三颗星给三个scene,一是在餐桌边的游戏,二是烟火下的恐慌,三是片尾男主的试镜表情集。
ND/NF,阿根廷电影,处女作。导演在声音方面还是做得挺不错的,有种对心理的微妙反应。这一代人对社会、环境的恐惧确实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我觉得导演在他想表达的方面已经有让观众可以认同的地方,这真的已是不易...
关于现代生活的一切
不知道在说什么
开场餐厅中警卫对男子行为的反应似乎是导演对自己作品反响的预言(或者是在展现社会对“行为艺术”的偏见?)。电影中人的行为是不可预判的,导演的剪辑和调度也是不可预判的。可惜做得还远不够彻底,至少我感觉到的只有“诡异”,没有“恐惧”。视听处理比较像拉美西语系导演群体(马特尔、门多萨)混搭希腊怪浪潮(兰斯莫斯),讨论的东西大概是《舍间声响》,却取了个《恐惧史》这么宏大的名字……当然,如果把这个“技术和经验统统失效、逻辑外事物不断发生,使人担忧‘秩序’将要消失”的故事作为寓言来理解,再联系阿根廷动荡的时局,破败的经济和各种社会问题,“史”这个字似乎就能说得通了。片尾翻卡片(或者“删图层”?)出片名和卡司表的方式挺有趣的。
直升机的轰鸣,过山车参杂着尖叫,响个不停的警报,行驶的火车,运转的割草机,鬼叫的青少年……一部导演放大无数噪音以检验观众对噪音恐惧的电影。看到十九分钟处,弃。
那种“邪恶和恐惧在小镇蔓延”的效果表达的太赞了,音效和画面各占一半,恐惧和压抑逐渐在破碎的画面中扩散开来,张力十足!最后一场黑暗戏绝了,宛如梦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