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生于海边食于海,身有所感念海味
3.5;黑白色调更能凸显明晃晃的盐滩和高悬的日光之烈,也无形中削弱了些许真实的残酷而得以愈发诗意浪漫化,素材的组接无疑是娴熟而高效的,情与景的交融手法高明(脚部的特写、母亲喂奶、制陶等段落相当好看,身体的节奏与影像的节奏)。日复一日的机械劳作并不能改变贫穷的命运,严酷的环境让生存下去成为唯一的目标,而机器的进驻是否会影响阿拉亚450年的进程。
十分珍贵的影像资料。关于阿拉亚人民的生活和工作,在阿拉亚不是盐就是鱼,工作都是围绕着两种至关重要的资源开展。天然贫瘠的土地和水资源匮乏的共同作用,让人们的选择几乎没有别的考量。关于世纪更迭般的辛勤劳作,一尘不变的动作和作息程序。有着一种安静的美好,但也同时指向了剥削。监工和少得可怜的分成,大概是最好的直接证据。而最后现代野兽踏平盐沼土地,翻山掘土的同时,继承古老意志的阿拉亚人们能做些什么呢?PS.旁白是有些主观引导的。
摄影和配乐一流,纪录片是否需要有主观视角干预和重构后的呈现是个探讨不完的话题,那个年代导演是否会考虑到世界经济日趋深化的全球化问题带来的各国各民族各文化的分裂和瓦解呢。时值今日新冠疫情,美国黑乱,港英价值观矛盾等问题,原来我们始终生活在大时代。自己也是观者眼中的纪录对象。
素材处理界的奇葩
7.0剪辑的节奏和流动性并不是一流,但至少提炼出三个母题一样的动作:顶筐、倾倒、捶打,重复的肌体运动是劳动者活着的证明。并不是所有的阐释性旁白都是影像自身驱动力不强的表现,旁白也需要有“诗”的韵律,需要和影像的韵律配合融洽才是“诗影像”
TheWorksandDays(ofPeopleintheArayaDesert)
记录了委内瑞拉一处海边盐场的变迁,民众采盐晒盐的劳作,很有看《愚公移山》的感觉。
阿拉亚的盐。盐场里的他们也是盐。阿拉亚的盐像钻石堆成金字塔在阳光下闪耀。盐场里的他们在劳动中汗流浃背,留给世间不可磨灭的灼热。古老的大地与古老的命运,所有的风都要为其让路,永世永久。
造化有神奇,人间多苦辛。
摄影师功不可没;对照50年后导演回访故地的花絮来看别有一番感触
灿亮的格调,黑白影像在明度上的反差更突出,多视角的美妙镜头呈现人与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年复一年的辛苦劳作、认命的麻木,机械的动作,却也能拍出形式美和韵律感。
前来参拜传奇的委内瑞拉女阿伦雷乃+亨利朗格卢瓦,至今已90高龄;然而把此片吹成《我是古巴》同一级别实在是太过了。
有些电影鼓动着人拿起摄像机
看完了奔忙的这一天,如同看完了别无出路的这一生。
优美的纪录片
我用珊瑚礁做你的墓,把捡回来的贝壳作为花献给你~~多有海的浪漫情意。
好奇、猎奇是不是法国人所谓“诗意”的来源?
优美深刻的画面语言,被雷诺阿誉为最完美的纪录片之一。这是由委内瑞拉传奇女导演玛戈·贝纳塞拉芙执导的唯一一部纪录长片,在拉美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委内瑞拉民主后第一部获得国际声誉的电影,也是研究拉美女性电影所必修的经典。
资本家看了都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