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名留史》的前期功课,将同期的相册与日记各自转制成图像与音频,再让日记成为照片不相匹配的同期声,声音即是隐匿的历史,但实在还是缺乏变化。
7分。断断续续从去年看到今年……其实也是拉杜·裘德拍[野名留史又如何]的副产品之一。影片还有个副标题“平行生命的历史碎片”,画面跟声音其实并不相干,至多是有一个编年的对应关系(否则片子真要搞成广播剧了……);而且其实影片的主要文本是音轨上由导演本人朗读的EmilDorian医生的日记"TheQualityofWitness"(1937-1946选段),但形成一定意义上的蒙太奇意义。通过日记文本和引入的广播、讲话、歌曲等“footage”的并置,以一个亲历者的角度讲述了罗马尼亚排犹历史,对反犹主义和二战期间的意识形态运行机制有不错的剖析。声音设计出自罗马尼亚著名剪辑师和声音执导达娜·布内斯库之手(本片中她其实配得上一个联合导演的credit...)
拉杜·裘德初次尝试挖掘黑历史的题材,主题是罗马尼亚的反犹主义传统,以及罗马尼亚犹太人在二战期间遭受的苦难。用静态照片搭配画外音叙事,两者却完全错位,观众无法在老照片上找到昔日犹太人遭罪的一丝证据,却能在照片上的笑容和声音的讲述里体验到阵阵毛骨悚然的寒意。这算是导演为之后《野名留史又如何》提前做的一次热身,不过呈现手法太过单调,缺乏变化与层次感,容易陷入厌倦的情绪。
比起PJ还是太单调了
最百感交集的莫过于几个从严重的腐蚀痕迹中隐约分辨出人形的时刻,照片记载的历史和里面的人又被其作为物质所承受的历史覆盖,乃至销毁,而纪录片所做的无非就是对此的反抗。Nothingmore,nothingless.
照片负责视觉叙事,旁白负责文学叙事,两者在互不交汇的同时却遥相呼应,是对残酷历史的一种回望7.4分★★★☆
ChrisMarkerian.就电影本身来说不够丰富,但从历史来讲,历史需要这样的电影,asDinasaid,toknowtheuntoldhistoryanddon’tbeignorant.
军服从德式变成苏式广播里赞颂的从小胡子变成大胡子可怜的犹太人。
“I'veRomanianisedit.”
还真有些单调...
"Youcansitdown.I'veRomanianisedit."
图像与声音的反差当然是好的,但是对我来说太难了
在伦敦电影节偶然看到了这部片子,基本上是一部ppt式的电影,不懂二战东欧感觉很困惑。影片的素材都非常好,真实,压抑,又无能为力
23DEC2021(3+)
素材有意思,但是節奏太統一,難免催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