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麦最令我心折的就是他的知识分子性,当然还有温情
看看人家(我侯)的对话拍摄法:永不同框,一正一斜,哲学家之沉思,神父之抵牾。到后来涓涓同流,镜头才开始在两人间摇摆。论爱之权利与义务,讲神讲人或只因谦逊点各不同。Pascal'sPensees&eloquencebeyondmaths.Wedon'thavetherighttoloveyetwemust,apressingobligationitis.
大约是侯麦电影中“侯麦时间/侯麦节奏”的起点,侯麦拍摄对话的方法最早可以追溯到这里。收录在CC版六个道德故事之《慕德家的一夜》中,当然,该片里最著名的段落就是大谈帕斯卡哲学。
《关于帕斯卡尔的对话》,埃里克·侯麦1965年拍摄的一部纪录短片,22分钟。整部片子里就只有两个人,BriceParain和DominiqueDubarle俩老头,在那大谈帕斯卡哲学。应该说候麦电影的主要魅力就在于对话的趣味性上了。这个短片收录在CC版《慕德家的一夜》中,谈话内容挺多,要有中字就好了。
《慕德家一夜》的部分灵感来源。通俄语/在苏联住过/入过党又退了的哲学者作家vs数理知识不错的道明会神学哲学教授
CC慕德家一夜花絮,也是影片最好的参考。慕德家一夜的主题是当Pascal成为阅读经验与生活方式。哲学家与神学家是Pascal的一体两面,帮助法国穿过中世纪与文艺复兴到达一个理性时代,两个人在11/12年级时初读Pensees时遥相呼应的顿悟时刻很有趣。以及,法国人真的很介意Pascal投身于神学从而导致了微积分被德国人抢走credit
我看的侯麦第一部片子。哲学家和神父就帕斯卡尔的对话;投身宗教的人,反而会经历信仰危机;哲学家更置身度外。帕刻薄,爱的权利和义务,应该去爱。对话带来的思考反思辩论,是思考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收录于慕德家一夜的DVD花絮中
60年代电视科教系列,伟大在于从帕斯卡引出的哲学观点还是数学身份?自“18世纪的物理实验室”至“当代女大学生”,牛顿莱布尼兹或帕斯卡,科学和思想均有永恒的延续性
到了《关于帕斯卡的谈话》,正如片名所反映,侯麦运用了他一直想用的对话形式,这一方式也被他沿用到后来几期教学节目以及几部虚构影片当中。三年后,《慕德家一夜》有一场在咖啡馆的谈话,话题围绕帕斯卡的赌注展开,帕朗和杜巴尔勒分别换成了维泰兹和特兰蒂尼昂。——《侯麦传》侯麦拍摄电视教学电影时期
“人有没有权利去爱”这种问题好比在讨论“一个针尖上能站多少个天使”
嗯忍不住想去重温幕德家一夜。
科学家和神学家的思考是没有界限的,也许大部分还是重合的。很有趣的对话。
parain也不是无神论,但让这样一位朋友和教会人士聊pascal真是闹惹
爱的权利和义务,也是贯穿侯麦电影的核心命题之一。
11min,英文字幕好些看不懂,但这样的对话存在本身对我是有意义的。
这样的专业讨论对于常人总是突兀的。并非完全不能理解,但也不轻松。我们缺乏相关的宗教与文化的传统,讨论帕斯卡尔远不能如这般深入。
拍摄人物从不同框,讨论帕斯卡
从帕斯卡尔到牛顿、莱布尼兹。with@某只茶犬
帕斯卡尔的两个观点——1.人没有权利去爱人(因为人本身平庸且脆弱),只可以爱上帝。2.人必须接受虚伪和冲突。片中的哲学家是布里斯•巴兰(BriceParain),曾在戈达尔《随心所欲》中出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