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龙帅大卫基阿泰无脑有正气这拨人一过去张彻也就过去了
陈观泰跟岳华有事儿!看他俩就让我想起古希腊的同性恋军团。李丽丽跟贝蒂漂亮!电影的特写近景快推镜头太多了,动作场面又设计的跟套路教学视频一样,还打起来没完没了。
岳华看见阿泰这般汉子,俩眼直放绿光啊。。。。
王五这种士为知己者死的侠气是非常符合中国传统所推崇的侠气,然而其实他对于谭嗣同的变法内容毫不了解,后世总是充满了若这次变法成功后国盛民富的希冀,其实也只是理想化的状态而已。
为拍而拍了,完全不尊重历史
巧了,岳华在李翰祥的宫廷大戏《瀛台泣血》里演的也是谭嗣同。那部偏宫内,能朝着皇上极端进谏,这部偏民间,能对着镖汉称兄道弟,两者拼凑起来倒成了完整的人物。至于大刀王五这个人,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张百万对阳刚硬汉缔结契约的终极想象。
充满了“如果中国从那时候就变法成功了该有多好”的向往。开头四个人被抓,一个人扛的桥段就是维新派的缩影。张彻电影里镜头急推的冲击力还是很强烈的……
可惜可叹,英雄的理想被后世一群渣滓糟蹋
我们观泰哥那架势,意思是咱耍得动大刀,也扛得住洋枪!来吧,向我开炮!
这个IP也是拍太多了,都不敢轻易说自己看过,怕弄混~这一部唯一有印象的,恐怕是狱中大战的部分吧~
以谭嗣同起初结识王五不得而始,邵氏之作永有“仗义每多屠狗辈”的豪情万丈。“康有为到了上海,梁启超东渡日本,凭什么谭嗣同要血溅菜市口?”“革命哪有不流血的,若要牺牲,从我谭嗣同开始。”王五没救得了谭嗣同,最终也没能救得了自己。江湖义气,消弭在清末腐朽官僚的风气中,只余血染的风采。
节奏不拖沓,打戏也很过瘾,只是有种无脑的正义感,大刀王五和谭嗣同的生死之交描述的太淡,王五的“义”也总有一种对人不对事的感觉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两条线串起了剧情:1,阎峰对王五念念不忘的恨。2,谭嗣同与王五心心相印的情。岳华饰演的谭嗣同既儒雅又刚毅,是有书卷气的硬汉。为这位硬汉加一星。
张导最熟手的一笑相逢两意投-知己一人不须多-为你报仇死何惧,只是历史故事没法砍了袁世凯,只好编一个替代品;谭嗣同狱中题壁,王五力战身亡,两处互不相知,却共同完成了“我自横刀向天笑”,此谓心心相通ps这里的谭妹妹李丽丽后来跟泰哥演了洪熙官
练家子谭嗣同
那数不尽的推进大特写啊,大刀王五和谭嗣同的小眼神很来电。
原来我还是看过张彻的电影的
一把刀,一条命!
这个差点事
如果我先看的这部,大概率不会对一刀倾城给出那么高的评价,后者在90年代同期新武侠片中虽属上佳,但与前辈一比还是有些媚俗。张老师拍羽哥拍双生还都有些痴汉的执著,拍泰哥就没有这个顾虑了,可以好好抒一下胸臆,他的祖辈经历这件事情时应是正值壮年,算是一代人对那个时代的一种回应吧。这个片的气质非常独特,王是外在的热,谭是内在的热,整个片子又是在一种冷的气氛中,为国捐躯者走在一条寒冷的不归路上,眼前荆棘遍布,但于绝望中还生出星星之火。所有的克制和放肆都是恰到好处,也应该只有陈岳两人才能胜任。王最后竖起的大刀,立起的是国人打不断的骨头。可叹票房失利,也基本上从此开始,张老师的编剧水平开始去文人化,港片中传统的文人审美也基本被观众摈弃,只有不信邪的胡大师最终碰的头破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