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的地方在于,一个女人要在自己热爱的艺术中沉浸,却需要经历男人的磨难。要埋葬自己的一部分在深海,才可成全自我,才可接纳他人。要死一次,才可重生。
斯图尔特将她当宠物豢养,想着假以时日她总会爱上自己。贝因却把她当成鸽子,还给她翅膀并知晓禽鸟回巢。陷进感情的泥沼,被欲望的套索裹缠。这寂寞的岛屿,压抑不住躁动的音符。经年以后,人们打捞起海底沉默的钢琴,琴键上书写的爱意被后人传为佳话。再没人知道,另一个男人也曾深情,终究殆无孑遗。
没有爱情,钢琴才是她的命。她清高因为她得不到爱。于是丈夫便可悲了。——又是一部做作的文艺爱情片,如果女主索性跟钢琴一起被海埋了蜗大概能多打一星ps:蜗阴暗的觉得,女主迷恋上了肉所以ms得到了爱还搞得轰轰烈烈,说穿了就是个出轨故事
看的我难受,我是说浑身不舒服。。。甚至有点恶心了都
为什么电影的导演是女性,我们就总要强调女性女性呢,就好像细腻是女性的专长,而反抗压迫,争取独立,对抗男权就是女导演一生的目标和固定任务一样。其实在这部电影里,我倒是看到了这个女人超乎性别的部分,即:想怎样就怎样,我不哭不闹,该骚就骚,跟着爱就跑。
女性是否真正具有独立的精神人格。
奥斯卡没瞎颁奖。次片讲述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把妹方法:霸占妹子心爱的东西,然后使劲使劲对妹子发淫威,然后你就成功了。
以文艺色情之名,扯淡.
这个电影拍出了人生落叶之美。霍利亨特的表演在这部电影里就像舞蹈一样美丽,在钢琴终于回到自己身边的时候,她去找贝因,临走时打他,然后跌坐在门前,这就是被爱包裹着的怒气,恰到好处,让人看到了无尽的渴望的爱。
断指的那一刻,我流泪了
这也叫爱情么?
花没有声音,安静,温暖的风来了,却愿意四肢全张开,尽态极妍,给人看她猩红色的内里。
辛勤耕作是爱达丈夫的人生理念;贝恩斯像那片未开化的原始森林,充满着毫无雕琢的野性和本能;爱达对钢琴的迷恋是因为弹琴弥补了她语言的障碍。原始美的吸引力跟琴声的古典韵味一样,对人的本性有不可抗拒的魔力。亨特扮演的爱达,虽然没有一句台词,但激情饱满,表现力强到几乎等同于呐喊。帕昆扮演的
其实这部影片的最“出彩”的地方是这两个被女主耍得团团转的男人,他们无法主导故事的走向,当他们偷窥,当他们思慕着女主的时候,俨然成了我们眼中的客体,男权中心文化在这里被彻底瓦解,女主获得了最大限度的自由,这可能就是为什么她显得如此不可理喻,然而矛盾之处在于她又必须要被一个男人拯救,好让支配自己的的意志得到控制,归根结底,她需要一个男人,她可以自由选择的男人。
海底是那么静,令我进入梦乡,像一首怪异的安眠曲。有一种寂静是无声的,是在深海的深处,全然静止。
如果说前半段钢琴还只是一个俗套的“文明世界”“精神出口”的象征物,那么经过“交易”之后,钢琴已经转化为了被物化的女性身体,或如贝恩斯所言,“嫖资”。归还钢琴,就是自我与尊严的回归。另一层面,对于斯图尔特,钢琴(妻子)则意味着土地——殖民者眼中的财富源泉。在这种传统男权逻辑的包裹下,他行动上暴力专制,精神上却极度匮乏、压抑,甚至完全沦为女性的欲望客体,终究难逃被物化的结局。给毛利土人表演的影剧正是电影的源起,影剧的“斧头剁手”预言了即将到来的悲剧,但这一场景也同时暗示了斯图尔特暴行的虚假性:刚强反证了软弱,他砍断的并非手指,而是作为男性的权威,这是一次自我阉割。不应该像土人一样冲上舞台攻击“演员”,值得攻击的是早已定型的男权话语,把剧本撕掉重写就对了。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关乎音乐、情欲与爱情的女性电影。身为男人的我其实有点捉摸不透。难道真如所说“到达女人心里的路是阴道”?欲望带来爱情?最震撼我的一场戏是女主被丈夫惩罚后,面无表情冷静地坐在泥地里。眼神中的冷峻、决绝让人难忘。另外,结尾要是把熊孩子和钢琴一起扔了多好!哼哼
首先,这个名字译的就很烂:一节课也没上过。。。。贝因的手段很巧妙,stepbystep,只是中套的是lady不是loli。是不是我现在变得越来越苛刻了?真是没看出来哪点好看见的了,没亮点只能2星了(有一个亮点3star,令人恶心1star),特别还有个看手指的镜头。。。。
“一部几乎堪称完美的女性电影。所谓女性电影是指它向人们展示的不再是女人世俗意义上与男人的对抗,而是一个内心独立、能够在精神上自足的女性在经过挣扎之后,与现实达成和解的过程。”
【A】有人说觉得不舒服,有人看到出轨的少妇,有人看到丑陋的肉体,他们想看什么?有人为她被剁掉手指叫好,有人觉得她应该死在海里,他们都伸出手指告诉她应该做什么。所以现在知道它伟大在哪里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