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离婚诉讼时
看到最后眼眶湿润,一场漫长、繁琐、时而撕得很难看时而又充满温情的美国式离婚,关系的破裂虽然不太容易做到体面,但他们还给彼此和孩子留足一份爱。美国这套制度虽然很复杂有时还有些荒谬(比如派个观察员上门观察父亲跟孩子如何相处时的慌乱和尴尬),总体还是蛮人性化的,不能一起生活也依旧是最亲密的家人,不会拒绝承认已有的感情。演员方面,寡姐的表演已经很程式化了,走不出她早就炉火纯青的那套;而男主Adam才是宝藏演员,他太好了,戏全在他身上。很多火花四射的飙演技段落,很多金句台词,很多幽默瞬间,一部悲伤又颇有幽默感的片子,对现代夫妻关系提出新的思考:“圣母玛丽亚还是处女就生出耶稣,人们要求女人完美无暇,可耶稣他爸呢?根本就不露面,连fuck都没有!”
看的胸口闷,以为自己心脏有什么问题。就是想大口的、彻底的喘气。期间还把窗户打开了,蒸了两锅菠菜馒头。太压抑了。大家都恋爱吧,不要结婚。一生的承诺太久了,所有参与者都疲惫不堪。
临近片尾的一幕,已有新欢的Nicole听到Charlie要搬来洛杉矶定居时两人相视无言,她随即又略有哽咽,此幕应该是全片最细腻又最有力的一幕了。它分别讲述了两件痛苦的事:当一个人已经停止她一直的期待时她所追求的事却意外地达成了,以及当一个人终于学会为她人牺牲自己时他想为之奉献的人却已经离去。电影在一次次的谈话中慢慢揭露双方的精神世界,女方在婚姻中有多退让在离婚时就有多狠毒,男方在婚姻中有多自私在离婚时就有多不知所措。到了结尾,无论观众更倾向离婚的哪一方,都不会觉得另一方是在无理取闹甚至还能共情另一方。本片和《蓝色情人节》在爱情破灭这个题材达到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完美(一个始于相互欣赏的关系,一个始于不对等的恋爱关系。我想这也是Nicole最终还能和Charlie做朋友的缘故吧)。
和《消失的爱人》、《革命之路》、《游客》、《45周年》、《完美陌生人》并列,堪称看完更坚定不结婚的电影。说到底,婚姻能够维持下去的根本主要还是是对理想生活的放弃和对现实生活的接受。
婚姻中没有对错,只是细碎的感知和错位期望让彼此疏离。艺术家和好丈夫很难统一成为一个人设,此片强烈建议所有喜欢艺术家的文艺女青年观看!
触目惊心,十分钟的吵架像刀割般的疼,说着伤害彼此的话,却刺痛自己的内心。婚姻二字,在宣誓的时候有多神圣和美好,在别离的时候就有多虚伪和自私,结婚把彼此黏连得越紧,离婚就把对方撕扯得越深。两个人不能在一起,不是因为不爱了,而是因为因爱生恨。围城之中,谁又能在一切尘埃落定之后,去搜找曾经拥有,如今却气若游丝的爱呢?
特写的撕逼确实很有效,但是对婚姻的解析就如影片唯一的那场法庭对峙一样,矛盾而流于表面,反倒是对LAvsNY的展现很到位。不用比伯格曼,跟「蓝色情人节」都差着一截
#2019威尼斯第三场#此片过于真实,请谨慎观影。很简单的生活场景,交代东西仿佛每个人都有所经历。关系中的彼此看不见、付出与妥协、丧偶式育儿、吵到开始互骂对方祖宗八代、砸墙摔东西,但真到离别之时,又有一丝怀念,觉得没有好好告别…大概相爱相杀,这就是爱情吧。为司机的演技打call
离婚把一个男人自我营造出来的幸福世界给撕开了,昔日所有的事情都得围绕他来转,至于妻子、孩子怎么想,他想当然地觉得也是按照自己的来。所以在离婚的撕扯中,他感觉自己倒霉透顶,所有人都在针对他羞辱他毁灭他,而他只能笨拙地应对,结果也很失败。夫妻之间那些微妙的相处细节,一旦拿出变成攻击对方的利器,便会分外伤人。两位演员把这种爱恨交错的复杂情绪演绎得好好。另外它也让我想起了《革命之路》。
爱情中无法完满的种种,吵架戏十分精彩,当然关于“完美母亲”和“像上帝一样不在场的父亲(甚至不用f*ck呢)的讨论更甚。结尾确实好哭,虽然不能在一起,但想起来深爱的感觉还是会流泪😭(片头亮出Netflix的大红N时全场鼓掌,不知道在戛纳出现会不会被嘘)
最怕看到人在失控的時候把原生家庭帶給自己的憤怒,惡毒一股腦地投給本該互相守護,親密的另一半,更害怕看到的是另一半以同等甚至更大的力氣反擊回來。好在片中的女主角好像發覺此刻那個兇猛的對方並不是他的本意,愣在了原地沒有進一步把當下的氛圍推往無可挽救的狀態;而丟出傷害性言語的男主角也很快意識並控制住了內心的小惡魔,蹲在地上開始哭了起來……算是個雙方都有足夠的涵養及時剎車但還是讓人看著很痛心的吵架吧
它讲的是爱情,它讲的是婚姻,它讲的就是生活本身!这电影对于生活的呈现实在太真实、太细腻、也太残酷了。虽然已经尽力温和及略抒情的方式来处理这段关系,但还是看得人触目惊心。两律师激辩那场戏以及之后一场长时间的争吵,都看得人难过到心痛。从我们应该考虑分开,逐渐演变成我恨你、必须马上离开你。真是眼睁睁看着大家从相爱到仇视,甚至彼此恶毒起来,越发的狰狞。我们怎么变成了这样?亚当·德赖弗与斯嘉丽·约翰逊演得都太好了,各种小的情感细节:温柔的、善良的、愤怒的、尴尬的……每个细节的转换与呈现都特别棒,感觉也融入了很多自身的体验与投射。片子有非常多用心的小细节可以仔细品味,都很有用意。这不仅是一部电影,这是一面镜子,照向每一个人。
理清婚姻对错比替他理发困难,割伤自己手臂比割舍爱情容易。忘在婚姻的飞行棋里储蓄,领地便被时间敌人占据。最终爱情的南瓜罐只倒出几块糖果,这里曾经甜到满溢。何时我变成钥匙扣上的小刀,你变成公寓墙上的凹洞,我们本是绑好的鞋带,现在却成了没人系紧的座椅,何时我们渐行渐远,说爱已毫无意义。
人生不过一句:我希望你去死。然后接着活着、活着…
今年威尼斯看的第一部竞赛作品。美国式离婚的全面展示,不完全是在讲述夫妻两人感情变淡而破裂的庸俗故事,隐隐中可以感悟到女性主动争取与男性平起平坐的意识。无论是工作上还是感情生活中,无论是婚前单身女性,还是婚后的家庭主妇,都渴望享有自己的位置,而不是成为男性的附属品。她们抗拒被社会及家庭角色所限制,却在艰难走上离婚的道路上,选择继续包容与忍让,直至最后全面爆发。这个剧本出自男性导演之手有点不可思议,当然最好的应属两位男女主角的演绎,斯嘉丽的造型有点像《三块广告牌》里的科恩嫂,愈加成熟而铿锵。
鲍姆巴赫运用了这样的对话调度:两个人在喋喋不休中,总有一方要大幅度移动,穿过屋门,进入到次要空间再退回来,要不就是手上做着一些琐事,用来调整情绪或隐藏状态。镜头短暂失焦,观众不得不找到被墙壁隔开的角色,而安坐的一方却显得更为紧张。它试图表达一种隔阂,一种交流的不顺畅,一种真心话中隐含的距离感,一种关系的垮塌和建立,同时也是一种影像节奏。它直指生活中琐碎而暧昧的真实。情感不在拥抱、亲吻和泪水中发生,这些是情感的结果,而是在切菜,收拾玩具和接热水时顺势流淌。但是电影有让人无法忍受的地方,劳拉邓恩关于传统观念中父亲与母亲形象的批判,关于上帝、玛丽亚和耶稣慷慨激昂的讲话,简直是一个神棍登上了TED演讲。我不需要这样怼在脸上的传教士宣言。
每一年都比前一年更能理解LenaDunham为什么要在Girls里写那么多(并不是特别必要的)自己和AdamDriver的床戏,换我我也写……
拿了伍迪·艾伦的剧本,但小老头绝不会写出这么笑中带泪的结局。从纽约到洛杉矶,从一见钟情到咬牙切齿到互相凌迟到精疲力尽,离婚如同一场风暴过境,将所有心存善念的点滴化成冰雨。能够平静做成前夫妻的万中无一,讽刺的是——他们需要比经营婚姻还努力的经营离婚才行。我的年度最佳两性电影。
奈飞继《罗马》之后出品的又一部有影响的电影作品。如果把它和42年前轰动一时的好莱坞影片《克莱默夫妇》对比一下,会很有社会文化意义。两个都是写家庭关系中女性一方为个人的独立而提出离婚,老片着重写男子的担当及父子情谊,而新片则用“两败俱伤”的情节质疑着当今婚姻法律。表演都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