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IDFA2022#
剪得很流畅,一些早期家庭影像丰富了内容,也记录到一些医院的影像。感觉讲给母亲这种方式不太适合纪录片,母女之间爱很浓,其他方面没有描写。
#IDFA2022
作为有类似经历的我,最大的感动是导演非常有勇气地记录下了这段经历,我们从来没有那么努力地去了解自己的父母。而这部片鼓励了我,可以去寻求一些答案。摄影音乐都很棒,和母女两性格有天然的契合。
素材很好也很真情流露。是母女和中式家庭也是独生子女时代的写照。essayfilm。原本医患关系的素材只是起点,但希望未来能有这样的片子。最后情绪有些过于反复,把控力有待加强
biff#15母亲肿瘤治疗过程像是关于生死议题的论文电影
#idfa2022今年年中经常出入医院,这两年家里陆续有人接连去世。母亲的角色,医生的角色,生命,死亡,能在这个片子中找到很多共鸣和共同点。连着黄树立的一起看就是从头哭到尾…母亲就算是患癌症,想的也是这个癌会不会遗传给女儿;母亲就算是患癌症,也能照顾到身边的人,也能带着病痛的身体,去关心女儿的情绪,外婆的身体,妹妹的身体,给他人提供支持,这种韧性,让我想起我的母亲,在她身上也能看到。虽然是私人影像,但这绝对不局限在个体经验,这可能代表了中国部分家庭的集体体验。(这两部电影让我想把中国的essayfilm作为thesis的选题了)
#IDFAAMS
#2022idfa看的第三場
一封写给母亲的情书,看哭了很多次。10.9首映的第二天是导演母亲的生日,最后所有观众一起唱生日歌的画面无比动人。导演说很高兴能看到这里有很多女孩子,以后也想继续为women发声,狠狠期待后续作品了ovo
自白和影像素材贴合度高,桌面上活鱼鱼嘴翕动的画面很有记忆点,进入中段关于医患关系的叙述略显涣散,在日记体纪录片范畴中,制作已经算是比较成熟的了
私人影像还是需要有检视自我和家人关系的勇气。
+
idfa:太拧巴了…有很多东西没有挖出来了,而本身探讨的话题太浮于表面。纪录片时长不足以支撑想表达的体量:母女/生死/医生现状。
把电影拍成了诗歌
好学生命题作文,但作为私影像来看非常失败。影像的选择上大多很糊弄、没有挖掘出那些更隐秘和血淋淋的部分、也没有表现出导演试图呈现的母亲斗病前后的变化—或许是因为母女关系太过和谐、或许是因为拍摄对象本身太过强势,但归根到底并没有非说不可的东西不是吗?意图探讨医生职业中涵盖的社会冲突的部分更是过于表面,且后半段走向分分钟可以上央视人物纪录片的水平。
比较私人化的影像,作者探讨了爱与死亡,是一部质朴真诚的作品。
@IDFA2022
私影像本身在情感以及观看角度无疑是有极大优势的,但要处理更复杂的议题是显露出一种横陈全片的无力感。
同willyoulookatme一同展映,水平明显缺少电影感,但母亲的生命力让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