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616影城3厅
中段李克敷衍張英指控的四個「對」,造出四次剪輯,機位遞進的固定鏡頭,形成一種近乎跳接的效果。
难道没几个人看过这部电影么?我是在bfa的拉片室看的录像带,看完了惊叹不已。这是一部讲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改造工农兵的电影
感谢中国近现代文学史的老师偷懒,给我们放了不少好电影。
上海电影节郑君里百年诞辰展,尽管开场观众吵闹,胶片质量糟糕,放映过程也屡遭不顺,但60年前的电影仍能带给我们触动。观念、阶级、农村与城市之间的矛盾冲突全在一对夫妇之间展开,山东腔+普通话的演绎,剑拔弩张到血脉相承的关系过渡,生动鲜活。
在现场看胶片溶掉真有世界末日的感觉。两次断片加声音忽大忽小,唉,反正我也是去看赵丹的。
這麼可愛的片子怎麼會是毒草呢?上海男人,山東女人。知識分子,農民階級。立場模糊,立場堅定。多可愛的反差與爭執。經過所謂社會主義的改造,最後大家進步了和好了。太可愛了。趙丹好帥。天流女神真憨。為二位加一星!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分析范本
这部影片郑君里在《画外音》中不愿提起,不仅是被批判,而且电影化程度也不高。全片唯有两人大吵那场戏一组同轴跳近值得一提。第一幕假大空,第二幕缺乏过渡。这部电影最有趣的则是几组二元关系:党-人民,城市-农村,新-旧,男-女。蒋天流真是个好演员。
不敢相信这是蒋天流和吴茵,总之还是太太万岁啦
夫妻生活喜剧的影子还在,但已经被政治入侵到人伦的根本,没得妥协。对上海电影人而言,像审视新婚妻子一样打量新政权已属赞赏,但新政权是时代的行动者,怎么会甘于接受被凝视的地位?前面半小时拍山东农村充满生活气息,外景也多。国庆游行天台和好一节的画外音效非常丰富。赵丹的演技真好。
趙丹這旁白一出,就讓我覺得非2里張涵予的旁白異常傻逼
85人放映厅2012.10.30.2:40pm从山东农村来到上海城市,革命精神遭遇消费文化,影片试图对两者进行一种折中。山东的段落本来有些笨拙但恰好为上海段落在气氛上做了铺垫。影片整体比较流畅,但对立的价值观在那个坚硬的时代依然无法统一的表达。生产、消费、革命、爱情,要等待未来来看清吧
摄影助理沈西苓导演助理黄祖模剪辑傅正义音乐陈歌辛。革命意识形态和阶级意识做框架婚恋做内核相互编织。虽极具时代表达特征但不止于片面输出立足人物本身深究张英并不刻板化前史建立更立体真实和深刻。另一角度看是真实呈现40年代后期在遭受压迫后无条件跟从新希望的一代人。镜头语言和构图出色缓慢推动和娓娓道来农村部分的镜头和构图呈现颇有苏联诗电影感。李克同志去国泰看《我的故乡》国泰门口张贴《花街》上映广告所以也不算是立场不稳固嘛。
天山2厅,建国70周年展,6.8分意识形态浓重的宣传作品,电影美学上的价值不高。夫妻间的矛盾冲突让我们不得不感慨任何年代价值观人生观的一致,才是婚姻长久和谐的基石。虽然标注的是修复版,但感觉是胶片转的数字,期待以后能看到真正的修复。唯一让人感兴趣的是40年代末/50年代初的上海风貌,外滩黄浦江边停泊的渔船,十里淮海路上的国泰电影院,已经在历史中被遗忘的马当路公安局,遍地曾为茅草屋的斜土路……那一张旧时的戏票真是穿越百年岁月的悠扬回响。
补
电影形态全然改变。私营厂制作,郑君里、丁辰、傅正义、蒋天流、赵丹、吴茵的摸索。仍以细节见长,除去时代背景与“阶级成分”,夫妇之间“相互改造”的生动如自家、邻家故事。老根据地干部进城,接收,小农见识工业,知识分子自觉改造自己,1951。
3.5。《乌鸦与麻雀》里人人期待的新社会来了,然而还是那句话,“认清形势,放弃幻想”,对一进城就露出狐狸尾巴的知识分子如是,对一上来就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工农兵亦如是。夫妇之间的关系建立在革命友谊之上,又成为了胜利后左右派达成共识的纽带,意识形态与个人情感总在相互纠缠。其实还是讽刺喜剧,只不过讽刺的对象是谁,当时看和如今看怕是大不一样。郑君里的镜头和剧本都很老到,前半部冲突逐步升级的戏非常好看,可惜后面写重逢有点收不住了。
太仓蒋天流小姐一口山东话。赵丹先生演技行云流水。解放初期上海街景。国泰献映《我的故乡》《花街》。大世界打枪。一切似乎变了,一切似乎没变。
挺好的那时候的电影感觉好干净。。。演员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