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觉得自己太年轻,想对这个世界多保留几年憧憬的话,还是不要去看《独立时代》的好。
早就说过了,出租车司机才是真正的智者。。有什么想不开的就打车跟大哥聊聊,尤其是天津的。
80年代的日本,90年代的台湾,00年代的韩国,10年代的大陆,在经济上几乎沿着同样的脉络辗转,在文化语义上无一例外的反复。年轻一代在波云诡谲的大时代中同样迷茫着,憧憬着,独立着,失望着。我们以为我们不一样,不还是在爱,性,钱中向着名望,权利无奈的妥协,叩拜吗?活自己,难
如果我们不去规定真理只有一个,怎么会跑出来这么多假的?就是因为真假难分,才会有这么多对他人的猜测,误会,对彼此有这么多不合理的期望。你我都是孔夫子,但我们从不给彼此说话的机会,却总是假借孔老夫子那套标准答案,把每个人规定成这种封闭,盲从,空虚的样子!
原本可以很好看很耐人寻味的片子,却有一种说不出的生硬、别扭,各种舞台腔、文艺腔、直白的说教、蛋疼的感慨。杨德昌的愤世嫉俗总搞的像是中二病。
“感情是一种廉价的借口,装的比真的还像。”人情世故,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杨德昌太洞明了,他用非常繁杂的生活细节,甚至是话痨,去解释这种日常生活中的虚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大概在中国,装也是一种艺术。生活中有这么多的真假难分,才有会这么多的误会、猜测和谎言。8.7
杨德昌太了解中国人了。他把中国人的人性展现得入木三分淋漓尽致。故能拍出浑然天成珠圆玉润的集大成之作《一一》。电影说尽了中国社会里的人情世故。结构太完美!琪琪、小明、Melly、小凤、作家……都挣扎其中,认为自己万般委屈,却不得不逐利和妥协。一出苦笑的悲喜剧里,我们看到了伤痕累累的自己
比给你一把匕首、给你一瓶毒药、给你一个天台更有效的是,给你放映一遍《独立时代》。
从这里与杨德昌分道扬镳,直到一一的知天命.....愤青的底子,那么用力和坚硬,教坏小朋友,杨的矛盾困惑也便是Melly姐姐姐夫激化的难题.....要过渡到调情幽默和温润的包容,从一味批判到苦难里唱歌,究竟需要再三磨砺还是一开始..就注定了?
实景拍摄的大话剧。
琪琪对人友善,可是背后每个人都会在举反例时提到她“你看那个琪琪每天笑面迎人的”,不可能讨好所有人。对人友善,别人却觉得你是装的,儒者的困惑。感情是一项投资,大家都懂,所以生怕你笑眯眯的从他们那里拿走什么。杨德昌在《麻将》《海滩的一天》都在探讨一个问题“我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如果说侯孝贤有诗意,那么杨德昌有哲思。有趣的是,杨德昌不但让角色说属于角色自己的话,而且让角色说导演对角色所处情境的看法,所以很说教。但这到底是优点还是缺点?想当年陀思妥耶夫斯基也这么搞的,虽然是多声部的。于是我对这个影片还挺犹豫的。暂时先定为三星吧。
1.我至少还有自己可以相信;2.真理为什么只有一个?人们连真善美都无法辨别,我们又怎么可以去怪他们?好色不过是一切真善美的欣赏和感激;3.如果我们的生活不再是空空如是,我们会如何会有这种感情?4.不要幻想当下的美好可以更美好,只要学会珍惜和维持才是聪明之道;5.你穿着制服就可以收钱了吗?
过度依赖台词,每个人都是理论家,满满的倾诉欲,舞台剧式的夸张人物放到电影里稍不留意就变得像个小丑,生活就变成了碎片。里面那个大师一定有导演本人的影子吧。
8.0/10。本想最后看一部杨德昌,从此与他绝缘,结果居然意外喜欢上这种话唠式说教,镜头调度一流,至少不闷。‘’做人和做戏一样,做人是为了人缘,做戏是为了票房‘’,浮生绘的多线叙事交汇成每个人对爱情、友情、理想的自我省视。越来越愤怒,越说越绝望,从空虚中唤起共鸣,我享受这种爆发!
叙事上处在炉火纯青和走火入魔的危险边缘。人物关系不断展开、聚合,彼此牵制又遗世独立。所有的喜怒哀乐被塞满在二十四小时的摸爬滚打之中,近乎失控又终回平衡,反而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表达欲望达到满格,如同被扼住喉咙又拼命呼喊。你说台北这么大,可为什么我们还是被困在这一隅之地。
Molly和琪琪没啥我把我通讯录吃了
于是乎,我很明确了杨德昌在我心中的地位高过侯孝贤,这是五星与四星的差距。——莫名其妙地,虽然是一个阴暗的故事,却看得我很可乐,心里很爽,那是我喜欢看电影时想要得到的观感之一,是一种颇有些豁然又觉得不是全懂的认知:庞杂的人物关系网透过各色大小事串联,生活的酸甜苦咸也在言语中展现。
水清无鱼还是浑水摸鱼有区别么,各种价值观在这个独立时代里都会瓦解成一锅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社会像食物,不吃饿死,吃,就被他塑造。同是说教,为什么不选热心一点的这部,而去捧老气横秋的《一一》呢
儒者的困惑就是道德的焦虑。我想这部电影肯定打动了很多人,但是对我而言,杨德昌的电影似乎总是看的时候感觉就那样,看完之后倒是无穷回味。这部不知道会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