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遇到英国这样的文明国家,圣雄的非暴力不合作也只能是孤掌难鸣。
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是终究总是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
本金斯利的演技出神入化几可乱真;3个多小时,让我明白一件事:以非暴力不合作、绝食抗议达到民族国家独立,那是有前提的,人须有信仰、须有敬畏、文明和思想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实现;秀才遇到兵,我们老祖宗早就预言过了。
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获得胜利,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最终总是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
甘地是伟大的,然而非暴力不合作能成功的前提是,如他在南非初登场就高举的标语:WEARECITIZENSOFTHEEMPIRE!甘地是可以说服一个法制民权的绅士把善分享给更多子民,却绝不可能让一个信暴力的恶棍不开枪—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同时恶的方法又无法产生善的结果,故某已注定被神所抛弃。
相对于甘地这样一个直杀灵魂底线的人,这片子的水准是有愧的
非暴力倡议者最终被暴力终结了,可终结的到底是什么?答案很明白,肉体而已。他说如果放下屠刀是为了他这个小老头不死,那就太傻了,可见意外被杀的事实,象征他对人的愚昧程度还是有所低估。他没有失败,只是还没成功,他的付出没有落空,只是修得正果的时候,要俯瞰才能见证了。
英雄无数但圣雄惟一,上帝无言而众生平等。
一次火车之旅改变了一个人的一生,从而改变了这个世界。电影最让我最震撼的地方是借他的朋友说出的一句话,甘地的最伟大之处在于能让疯狂的人平静下来。这就是非暴力,不合作的精髓,向你展现信念的力量究竟有多大。
甘地是真正的天秤座。
本质而言,剧情片没有忠于现实的义务,也没有树立道德价值标准的必要。但是剧情片肯定会有自己的道德价值倾向,也肯定会与现实产生关联,尤其传记电影,关联会更紧密。39岁的金斯利演活了甘地,整部影片在技术和表达上面也趋近完美,大结构上很有想法,是一部无死角的杰作。而现实中的甘地争议非常大。许多人认为他成为了帝国主义延长殖民统治的工具,许多人念念不忘甘地曾建议犹太人集体自杀以感化希特勒,曾告诉蒋介石不要开战,如果日本人杀了两亿中国人,那么剩下的两亿也决不会屈服,到时日本就会成为中国的奴隶。许多人也清晰地记得甘地晚年的“禁欲实验”,与自己的侄女等同床裸睡。还有祝福准备攻击巴基斯坦的印度战斗机,打了自己非暴力理念的耳光。于我而言,我看到了他的局限性,也明了他的闪光点,并清楚地知道未来不会再有第二个甘地。
其实他一生最大的胜利并不是那些政治上的成就,而是曾凭借一己之力,带领着人们走出疯狂。这才是最难最难的。
以眼还眼,世界只会更盲目。
三小时的片长,恐怕仍忽略了诸多细节和背景。然而人物和故事原型本身实在太富张力。任何民众广泛参与的政治运动,往往容易失控,更不用说涉及种族和宗教的矛盾重重。甘地既有直面死亡的决绝,又能时刻保持隐忍、克制和冷静。虽然或许也只是历史大潮中,顺势成就的事业和功绩,但确实无怪乎是一代伟人。
8/10。甘地是把身体痛楚推广为新闻干政的先驱,利用警棍、子弹、绝食与身体的极端对立坚守不屈:广场屠杀中千发子弹呼啸/深井血痕,民众一批批走向盐厂大门/妇女扶起受袭人群救助;升旗仪式的喧嚣和空旗杆下的静场交融象征圣人独自承受印巴独立带来的分裂苦果,干柴烈火洒向恒河的骨灰找到了信仰归宿。
这才叫沾了题材的光,即使流水账般的汇报甘地生平,也不会差不到哪里去。用他在南非的经历铺垫其个性宗教,记录了从“大英帝国”的律师到支持印度独立的精神领袖的转变过程。遗憾是对于南非和印度人民追随他的原因没有做更深的探讨,而局限在英雄的个人见地与魅力。82年大概是需要这样登高一呼的气氛吧
有些事情坚持去做,就一定会有效果;甘地的信仰是人性里面都有善良的一面,而他也成了印度人民的信仰。
多年前读罗曼罗兰所写甘地传后因对印巴分治历史感兴趣又了解了一些巴基斯坦和英联邦成员角度对甘地其人的评价或许是无法代入到那个时代的情境中思考结论是怀疑其纯粹性甘地花时间重新认识了印度从英伦律师的背景下成为重拾传统而复国之人造成的结果未必是好的似如耶稣后又有列侬当然电影不坏
高中時候看的,那時候早聽父親說過他的非暴力不合作,但看電影看到他就那樣穿著一塊“一裹窮”拿著跟手杖徒步多少公里去海邊製鹽,還是嚇了一跳。
非暴力能够在掌权者的眼皮子底下蔓延,不构成威胁也不会被禁止。形成规模后,群体潜在的暴力可能性浮出水面,成为了相互制约的筹码。非暴力转变为了相互忌惮下的微妙平衡,直至被某个决策或突发事件打破。不再受限制的暴力需要落脚点,敌人由外而内,屠刀伸向异己,也伸向呼吁和平的人。哎,前两个小时美好得不像是真的,最后一个小时真实得希望是假的。甘地把自己活成了神,可惜他指引的,仍旧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