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实,全面,无一遗漏,解放战争的老兵操着东北话说当年的四平,我看着流泪!~锦州打的惨烈,长春投诚了,沈阳除了官,士兵也全部投诚。第三集老人说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纪念碑上有很多他牺牲的战友没有名字,他找过,馆方说不行,名单都是北京民政部抄来的,需要民政部批准,老人说的很自然,却听出了不作为和不尊重,有没有点《集合号》的味道。第四集长春,解放长春如果拍成电影肯定好,我们很少面对解放战争中的苦难。(最近发现兵临城下是根据长春解放改编的)凤凰秀。
太菜了太菜了。统帅无能,害死三军。又看了一遍长春围城。真空地带的人间地狱。“有一天我姐和我母亲在屋里,外面进来一个人,一个男的,把那个小孩活活掐死了,然后我母亲和我姐都不敢管。那地方掐死人谁也不敢管。我母亲就搂着我姐,我姐非常害怕。等掐死完后,这个男的出去了,然后这个孩子的母亲从外面进来,给这男的一块大洋。就是母亲看孩子饿得实在不行了,看孩子太遭罪,就雇人把孩子掐死了。”东北人的幽默感太绝了。起义后看见有人拆派出所东西还往家里扛说:“就这样还是没饿着,还扛得动呢。”10月21日凌晨4点,银行大楼外枪声四起,解放军和国军进行最后战斗,这是一场安排好的仪式性的战斗,所有的子弹都射向了天空。在象征性的抵抗后,卫兵紧紧抱住了准备自杀的郑洞国,将他交给了门外等候的解放军。
如果能拍个攻克长春的电影,取个名《长春无战事》是不是挺好的?
到了1948年下半年,东总已经做好最后决战的一切准备,然后从哪里开始攻击才是最佳选择呢。毛泽东认为,应该先打锦州,因为锦州是东北的门户,可以把国民党军封锁在东北境内全部歼灭。但是林彪认为,这个计划太过冒险,一向对毛泽东的决策十分信服的他,这次一反常态,在电报上和毛泽东争论了足有七十多个来回,不同意先打锦州。从毛泽东来说,他可以做这种战略设想,但是林彪从一个战区指挥员来说,他要具体地实施,每一步都是非常实际,他需要把他的部分从北满从今天的黑龙江输送到锦州。林彪不久前才遭遇过四平之战,体会过失败的残酷,必然会对这种决战慎之又慎。另外,俩人竟然有70多封电报来回,足可见两人的耐心,战争指挥决策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多了。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鸟台总还做了点扎实的事儿
战争从来不只是简简单单的刀兵相见,更有起承转合和背后的势、人、利以及发动者和参与者的角力,时机与决心一样重要
“曾尽匹夫责,不负少年头”
身为统帅,得有多开阔的视野和格局,才能运筹帷幄。
一将功成万骨枯。这万骨不只是士兵的,更多的是平民百姓的。一说起战争,我们都摩拳擦掌、热血沸腾,谁又能体会鲜活生命消逝悲凉,隆隆战争机器下的惨绝人寰....
看了这个纪录片才知道侯镜如是自己人。
b站上有资源
多年后的醉酒又重新看了一遍,我的祖辈们会分别参加不同的阵营,既有内部的竞争也有长春围城时内外相望的困境。不过每个家庭肯定都有自己的故事,有个大学同学她外公和那个男人是交大时的同学,她表弟高考理综合漏了一页考上清华,有次在上海一起逛衡山路,她说看那边就是我外公家的房子。
辽沈战役对比于淮海战役,彼时东北经济基础较好。让我想起一个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攻心才是上上之策
内战时林彪是真猛啊,又谨慎又步步为营,大概能理解为什么毛要选他做第一继承人了
生死较量
冒险打锦州真的是最关键的第一步所以说当人家的玩偶总有倒霉的一天麦克阿瑟不让老将追击东北联军?why?可能是苏联施压了吧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投降是举白旗,起义是举红旗。
从四平战役,四战四平,那时候蒋军的武器设备,飞机大炮,都先进太多了,兵力也不如他们,那个时候是真的吃了很多亏的,再到锦州战役活捉范汉杰,塔山保卫战太惨烈了,后来和平解放长春,郑洞国受降,虽不费一兵一卒,但苦的是那老百姓了啊,围而不打,城内饿死百姓十几万,这个数可比辽沈战役战死的总人数还要多,哎……和平解放,确实挺和平,兴百姓苦~哎,再后来,辽西战役活捉廖耀湘,全歼廖兵团十几万,最后,解放沈阳,辽沈战役获得全面胜利,东北全境解放,中共之间的硬实力算是趋于平衡了!再加上共党还是更得民心,情报,地下党这些,都是胜利的重要因素,当然林彪罗荣桓的东北野战军也更是居功至伟。(不免想到林彪后在文革后的作为和下场令人唏嘘啊,当然这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