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才了解到游戏开发商一直有着这么大压力,也知道了游戏大部分跳票的原因。每当发生枪击案,人们不愿反思是否是家庭教育的缺失与枪支泛滥导致的罪案发生,而是直接把锅甩给了游戏,GTA的目标消费群体从一开始就是成年人,让小孩子玩到成人级的游戏,难道就没有家长的责任?
作为把GTA看做事心目中游戏神作的游戏迷,表示很满足。伟大的作品都是疯子似得天才搞出来的
跟社交网络比差了太多
电影还是不错的,节奏快,结尾和GTA神结合。
要不要进屋喝一杯热咖啡?
普普通通,丹妞说话的时候气质太独特了,会限制他的戏路
一款游戏引发的血案。没想到虽然美国是个自由之都,但对于色情暴力的作品采取谨慎的态度,但我总觉得把这件事扣在游戏的头上实在太不应该,游戏不应该背上这个锅。
最爱GTA
略无聊
不吸引人,虽然让纯粹哲学家来进行文艺创作是不行的,但是在拍之前也要多思考啊,至少对双方出现分歧的缘由进行思考。电影貌似中立,却根本找不到中立的点,还是有很深的偏见。而且主创估计对游戏制作流程,不太了解,刚说做新引擎,下一个场景居然就做好了。就当了解一下R星的“热咖啡”事件了。
stansmith
我觉得还是不错的,两条线都很清晰,至于倾向性我觉得有一定的倾向性没有问题,而且在人物刻画部分电影并没有特别主观,只是两方不同诉求和三观的人的互相搏击而已,法律要监督,制作者也要把握好度,但是最关键的点还是取决于自身吧,不怎么玩游戏,但是本来这就是一个很值得争论的问题。
只想知道那九小时发生了什么导致形势逆转,妈蛋,关键时刻给打码了…
BBC这招隔靴搔痒说好听点叫全员恶人没有赢家,说难听点就是啥也不敢说,还试图学社交网络玩弄高速剪辑和高密度对白,可惜从编到导没有一个有主见,添油加醋之余让讽刺少了太多力道,如果只是想了解一下从VC到SA期间R星的时间轴,这部片还算是一篇不错的知乎有声科普文,几场游戏化的机位选择以及长镜头、蒙太奇,能隐约看得出导演对GTA这块烫手山芋的矛盾心思。
看这电影,满脑子杨永信/再见
哈哈哈哈哈没到想还有SamHouser的传记片!导演应该是r星饭,把JackThompson拍又讨厌又是个可怜的人,不过很同意里面的一句话游戏跟电影和书一样都应该被认真对待,好游戏也是真艺术
BBC试图客观的还原暴力游戏对于人们的影像,可惜电影里依旧是站在了律师的正义立场中,甚至把R星变成了游戏业的《社交网络》。
不知所云的片子。律师一家是典型的道德绑架者,看起来光明伟正的hypocrites啊,竟然排得含情脉脉……也是服了导演了
人改变游戏,游戏改变人
原来国外和国内一个德行,处处都有老顽固,也处处都有甩锅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