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第四集黄土之下,大地孩儿,让我想起《活着》,但是大爷一生“平淡”一些,农民,朴素,乐观,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看得心疼又敬佩!
怎么又是个标记错误的条目。这部片子当作bgm放的,顺便了解一下我国民居建筑地域特色。特此标记。
拍的真好,看完真的感慨万千,尤其最后一集真的想流泪了。城市中的建筑钢筋水泥没什么稀奇,真正有文化价值的还是传统乡村建筑,看到一些正在消亡的古村落,真的很心痛。古村落的发展和出路到底在哪里呢?难道只有商业化才能挽救吗?商业资本的冲击又是很野蛮暴力的,真的很担忧这些古村落啊!期待第三季!!!现在就去购买陈老师的书了!
哇,一个纪录片又看哭。好像以前在哪儿看过一个讲民居的,内容非常浅,看到这个以为是类似的,结果打脸了,这里大篇幅的人文内容,甚至看得想哭。地坑院老爷爷那句名言说的真好啊!
云南哈尼族阿者科村是唯一保留的蘑菇房村,为了平衡保护和发展,当地居民、高校师生和政府部门都在共同努力;河南黄土高原地坑院的建造需要几代人挖洞搬土,内部建造有巧妙的角度设计用于通风排水等,长期下雨而不碾地会导致塌方,高校教授引领修建并解决了上层种植用地问题;浙江不同地方的石头村有不同的尺度和风格,从溪流处捡石头堆砌成房屋,门窗大小受限于石材长度,到底是会从空心村到无人村,还是年轻一代回归重建,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各地不同的民居村落,面临的都是这个问题。第二季比第一季更多展现了建筑专家为保护古建做出的努力。
第二季更不容易了,探讨乡土的情怀和问题是一个很深的课题。传统民居有两面,既是历史也是现实。文化性与实用性之间的取舍,决定了中国乡土的未来
#🍋观影#第一季更好,这季人的因素说的太多了
太细致太好看了!!怎么才能支持制作组拍第三季呢?!!
无论是何处何种中国民居,都有同样“因地制宜”的大智慧,也有同样的自然生命气息与强烈的人文关怀,“吃遍穿遍死了无怨”、“值得歌颂的不是艰苦,而是活着的坚韧”...哈尼族的阿者科蘑菇屋、黄土高坡上的地坑院、山间的丽水石头村以及楠溪江古村落,它们都有过被时间冲刷后的萧条寂寥,其中一些得遇良人又获生机,而另一些则在沦为废墟的道路上远去。我不排斥传统民居村落的商业化,但也希望能最大限度保留住过去的模样与味道,这要仰仗各个领域的专家团队,也需要每一位普通人的理解和支持。地理、人文与建筑一直是我喜爱的领域,也有幸随父母朋友走过看过很多地方,今后我还会和他们一起去更多地方,共同见证更多时间的奇迹。
妈的,居然能有拍的这么好的纪录片!真正的人文关怀。第一集只是航拍风景介绍历史,优秀的很普通。(地理历史)第二集,居然能够那么深入,把保护与拆建的矛盾给你看,把制度与利益的博弈展现给你看,把人需要发展,留待解决的现实发展困境都给你看。(政治经济)真正介入观照了人的生命姿态。真正的人文纪录片!好感动,学到好多。
民俗建筑背后的乡土文化,很温情,让人在无意义的下班生活里找到意义。
【B】“富裕起来的人们不在乎它们”
很美的一部纪录片,对第一部的延伸,择取介绍乡村民居独特的艺术历史与美学,喜欢纪录片中老教授的一句话,一个地区人均GDP达到3500美元以上开始保护一个街区乃至一个村落,修复是一项入不敷出的事。我国地大物博,乡村振兴战略任重道远,或许正如展望所言,乡村保护带动经济,更多年轻人愿意回家乡发展,带来全新的理念,一个有活力的乡村才是保护古建筑的意义所在吧!
“吃遍喝遍,死了无怨”
讲的不只是建筑,更多的是故事、历史和美学,还有发展和保护。第四集地坑院蔡中华大爷和最后一集的陈志华教授拍得真好。知道了我们的土地有这么多美丽的建筑。
对比第一季而言,多了民居建设保护的内容,却弱化了人文叙事,在第一季感受到的这些民居和居民的连结,很遗憾这一季并没有带给我那样强烈的感动。不过又多了一些要去探索的目的地
好棒的纪录片,拍的很美,又有意义。乡土中国,历史的发展不可阻挡,可是老祖宗留下的这些蕴含智慧与审美、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风貌真的不希望它消失,不想所有的地方都变得千篇一律。看到地坑院那个老爷爷,一下想到了隐入尘烟,唉
建筑不是孤立的,都是依势而建,所谓风水更多还是与当地的气候、劳作习惯、生活用途有关,文化也是环境所滋养的。以后建筑真的需要联系历史、文化、风俗和自然地理。
感慨万分
第一集第四集最赞第五集后愿称之为乡村振兴招商引资宣传片不过也是真实反映了古民居保护的困境与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