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和绿色的田野,红色的外套
固定机位长镜头、手持跟拍、移位,融入人物特写和群像侧面,加上景色近远景,颇有诗意。画家迫切地需求性爱,这份目的有相应的答案吗?他的求死与渴求性爱是违背的。结尾一路长镜头展现上帝赐死一车人,仿佛是注定的,却也是无因的。2021-12-29重看。直升机航拍掀起山顶飞沙走石这样露怯的手法应该尽量去避免,人工降雨亦然要慎重。其实影片讲述的生死之外的话题——剥削。侄子的剥削,众人的剥削,甚至是看似一副好心肠前来寻死的画家也逃不掉。大家都在剥削这位孤独的无助的善良的老者。只是在常人的庸常表现之外,借用画家的良知来反思来批判。结尾用一场大死亡来做出宗教般的天谴惩罚,无论好坏老弱皆亡。终究面对死亡,谁都是一样的,这样残酷的本质才亮相给你看。
干涩的性,干涸的死亡,干裂的诗意。
以死为处女作的导演应该是有野心的导演。在漫长的寻死之路上,却发现真正艰难的是延续生。鼓声与迷雾中前进的开头太美,全片用音乐煽情之处有点滥。
1.公马性器官、老妇人全裸、两场性爱过程的直观呈现都让人瞠目结舌,难以忘怀;2.结尾5分钟的360°旋转运动长镜头所呈现的死之怆然和男主与爱人久别重逢的拥抱形成一组对比反差;3.天地悠悠,何枝可依?
7.1;结尾痛苦失控的长镜头还有不断抛给上帝的空镜头,生命本身的意义到底在哪?
先叹后咏,沉重不堪。
4.5雷加达斯的处女作中用16毫米摄像机和少见的2.88银幕比例拍摄了一个简单却悠长的故事,画家到一个偏远的村庄自杀,但在那里他遇见了一个虔诚的老妇人,她的恬静、超脱让画家看到了与这个世界和解的机会,雷加达斯用了许多塔可夫斯基的方式构建了神、自然、人类与动物的空间,它们彼此相互交融着,人类身上既有着动物性的一面,又能触碰到神的边缘,在墨西哥这个广阔、粗狂的大自然中,风雨、岩石、树都见证着生命,死亡的无力与性的新生,雷加达斯穿越生死讲述了一个存在被突显、被寻回的故事,结尾却又充满了宿命感,看似是神对贪婪的处罚,但神性会帮助我们复活,从而超越人类的局限的生命,雷加达斯的“天人交战”的诗意与残酷都最终会回到灵魂之上,在之后的电影中,雷加达斯也在继续扩展着这些主题,在人类无法掌控的命运中放逐他的电影主角们
20200622二刷四星:这片就适合看一遍,神之处太神,已经知道了就没那个惊喜了。而且这个版本加了10分钟左右,加的内容我都不喜欢。20191014一刷五星:我的菜,大菜。没得说。CC选片太毒了。
在遥远年代的痕迹里察觉个人解救的无望。
7.4天人交战,头晕目眩,上用欲望渎神,下用粗鲁邪恶的死亡展现冲击观众,拍摄美极,满是颗粒不至于有廉价风景大片之感,这居然也是处女作。
主演在2003憑本片獲BuenosAiresIntlFestivalofIndependentCinema最佳男演員獎2004年三月三十日獲ArielAwards最佳男演員提名但他沒有出席典禮當天被人發現死於自己在聖米格爾德阿連德的家中死因為他殺
景观、质感(16mm、变形宽银幕镜头、超窄画幅)、摄影(镜头运动与设计)还有声音的一种美妙组合,结尾那个镜头极其震撼,看了花絮原来首映的版本还有段事故发生的戏,还好最后剪掉了
实话说挺不喜欢的过于浓重的宗教气氛并没有真的突破天主教的框架对圣母像自慰和男主最后上了“圣母”形成一种平行呼应这种对圣母的亵渎虽然因为染上了生殖欲望的超越性而变得可以接受但始终和男主寻求上帝启示(寻求平静与自杀)一样被基督教传统深深束缚。电影的镜头语言放在今天看实在很少有可圈点之处。对动物的残忍(掰鸟头、死马、杀猪、捻蜘蛛等)透出对贫瘠山谷与粗粝生命的环境的一种宗教式理解上帝在吗?对上帝的否定或许恰恰是上帝在场的验证。无数上摇镜头透露一种对上帝的渴望台地环绕直升机镜头是一个叙述隘口。总的来说男性气质太浓太宗教对赤裸生命的理解太暴力不喜欢
还真有点闷...
不同于《八部半》开场令人窒息的地下隧道,雷加达斯镜下的隧道很快疏通,Japon关于生命,而非死亡,或者说,正如同结尾长镜所暗示,在追求某种自然恩典(Grace)性质的死亡。Ascen:“上升”,或者说“圣化”,在Japon中,越是以主观,强“主体”性质的方式呈现,就越是证明了它的超验,因为极欲轻生的画家只不过是观看者愤世嫉俗的“介入”替身,是从由枪与力比多的情节剧世界中走出的主角,由此,神圣而诗意的世界被引入张力,但老妪的受难永远是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在那场并不色情也并不可笑的性爱场景之中,吊诡的是,从文本来看,最为淫秽的一方反而自认为是崇高。
绝对意义的惊人首作,男主与环境的对抗形成框架,由欲望滋生的亲昵时刻则如水一般填满缝隙,与阿巴斯由外向内并最终落于身体姿态的视点轨迹不同,雷加达斯在跟随、横摇、环绕的逡巡运镜后,退回无因无果无常的一面,倾吐的野心被面对神启的惶恐击碎。观众难以在单一场景中摄取明确的意图,于是不断回溯,像一场滞后的预言,死亡的厄运(幸运)被分解转移,最终还于天地。
以(追求)「死亡」开场,无论是广袤的荒原,还是剧中刻意对于「性/生殖」的表现,都是显而易见的用「生命力」对人类存在(死亡)的讨论与支撑,对于雷加达斯而言,世界与自然就是人类存在的「论据」,单纯得近于白痴。
我更愿意倾向结尾是老妪制造了“意外事故”。这样的话,似乎更贴影片的核心。怂货总是虚张声势,勇者一声不吭,干它。
行进长镜头来自《索拉里斯》,梦中双女来自《乡愁》,特写滑行来自《潜行者》,请求做爱来自《牺牲》……以及其他一些相似的设计。虚心向塔可夫斯基学习的电影我肯定喜欢,但感觉摄影的水平没跟上,明显差了一截。就觉得光不够好看,运动的节奏也不够好,这就是很主观的感受啦,我还觉得自己手持的节奏一级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