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北京精神」在這裡:文藝、浮躁、悲傷、屌亂……女主角是周迅跟湯唯的綜合體。紀錄或劇情,導演或演員,拍攝或被拍攝,界限逐漸模糊。故事和表演都有點兒小作,不過可以原諒。
信息量很大的短片,拍摄手法独树一帜,镜头不停在阿明和月月之间切换,时而当导演,时而当演员,别具一格。伪纪录片手法,让语言非常鲜活,火辣,从电影里嗅出了隐忍,伤害,炫耀,暗讽,自嘲,友谊等等鲜活的情绪,是个有生命力的短片。
挺有趣的伪纪录片,片子里角色的虚伪,做作,假模假式的小文青劲头。反而是另一种真实,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
无法理解自轻自贱的文艺女青年。
看艺校女大学生闺蜜撕逼,满足大家的窥私欲。伪纪录形式,表演无痕迹,让观众掉入误以为真的圈套里。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其实不用,两个女人足矣,足以撑起一台好戏。
附带纪录片《电影节》必须和正片一起看。
赞拍摄方式,不讲究那么多的技术表现,最原生态的也就成了最艺术的。一个会成为明日创作之星,一个会成为演艺之星,花与爱丽丝,其实真正爱你们的是你们彼此。
邪恶潮州男,两万拍片逼换户口,八百块胡同蒙古舞,出租房的箱中人……故事刻意做作套路,但确实挺生猛,用完全违反Bechdeltest的方式拍了部女性主义电影,说不上是好是坏
喜欢那种力道。纪录片的手法讲述一个剧情片,表演,随手的设置,对话都让人错以为是真的,即使故事再荒诞,手法再简单,即使导演一开始就说我们是在拍电影,就像博尔赫斯的小说,仍令观众坠入故事中。
“里尔克+苏丽珂”式的女文青,结构赞,台词猛。手法虽算不上新颖,也部分毁三观,文艺病调腔,或者说是口淫党。摄像机窥测下的闺蜜情最终让“小短”成为炮灰。最后部分的黑白影像很加分,令人感慨青春及衰老。
小矫情,略狗血。私电影的中国特色进化,有90后的活力、张扬和自我,但要玩就玩到底,敢脱光嘛
两个女演员都蛮有味道,郭月好好看哦。台词是比较作逼了,但是“女导演”们说着这么作逼的台词感觉也挺正常……
令人惊喜的、充满巧思的片子,所有的设计都被伪纪录片的形式冲淡化解,平常的剧情却拍的如此好看,优点都来自于带给观众纪录片式的错觉。郭月很有表现力,像我某个不算很熟的朋友。什么是物质现实的复原,这就是最大程度的物质现实复原。本片的纪录片《女导演之电影节》同样有趣。
用拍纪录片手法拍的剧情片,重口味。两个妹子蛮美的。
@和平西桥
自由是有的,但既然是有剧本和设计的电影,文本和美学秩序感未免太欠缺。反过头去看,2012年是个挺有趣节点,那么多优秀的独立电影成群出来。单佐龙在做HAFF,毕赣在电影节认识郭月,后来有了《路边野餐》。现在杨明明新片也入围了柏林。
伪记录表现非常自然真实。伤害、嫉妒、炫耀、自卑、友情,,每个女人内心都是个bitch,果然只有女人才更懂女人。。
亲爱的各大电影节选片人,我可以天天看这种片子吗?谢谢。。。
#补遗#看到中间恍然大悟原来是剧情片,这样很多东西就好理解得多。跟导演求证过都是经过排演的东西,一开始的吵架也经过精心编排,所以再表现出来能到这种自然程度就显得很厉害了,不愧都是有表演功底的人。说到户口,感觉很犀利,出租屋的样子非常真实。到批发市场后面时就感觉揪心了,心说怎么能把自己弄成这样,总感觉有点硬苦。后来回头看就比较理解这样创作的动机。跟片的参展纪录片倒是非常有意思,带了多少套衣服什么的笑死了。也看到很多名人参加早年电影节时的影像,现在都成了故事和“历史”,那种状态挺珍贵的。
今年看的一堆纪录片里面,印象最深刻的大概就是这部了。互相切换的视角貌似游戏,却直接切中要害,形式和内容因此自然融合,细微处的抒情感觉也很棒,杨明明的想象力和创作能力由此可见一斑,她应该不只会拍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