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的电影正面人物的情操都好高尚电影也好假我爸说好人死时就下雨坏人死时就大晴天好会渲染气氛啊中国文学果然不一般啊
本片达到了“文革”前国产故事影片的最高水平
国民革命战争史诗,热血青年在注定失败的革命中改变、分化。杨如宽式的小资有着特殊的代表性,不像余宏奎那么见利忘义,但也不要指望能担得起什么历史重任。
这部电影的历史背景很宏大,在大革命的洪流下,四个同船共渡结拜兄弟并没有“渡尽劫波兄弟在”,反而因分属不同的政治阵营而反目成仇,拔枪互射。这其实正是中国革命的缩影。每当革命推进到一定的程度,革命阵营中的一些“同志”就不想继续革命了,甚至成了反革命,他们暗算和残害曾经的同志,使革命成果丧失殆尽,使中国社会复辟倒退。国民党是这样,修正主义也是这样。可怜英雄烈士的无尽鲜血,竟是为他人做嫁
我爺爺導縯的~
革命的,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知识分子的最后区别,在于其是否愿意并且实行与工农相结合。--------毛泽东
男主一开始见到女主喊“小姐”,女主气得不理他:在济南居然还不知道喊声老师?
风格已是文革的预演,大段的歌舞、独白和脸部特写。导演耍了个心机,刘芬说“你连大姐的话也不听了”,大姐宋珠萍指江青。游行中有青天白日旗。湖南老农祖籍湘潭,儿子在湖北农运讲习所,当然指太祖啦,挂列宁像。1:13列卢托像,孙马列像。刚上映就被批判,但插曲却在《东方红》里。杜熊文老师帅。
史诗级电影
青年时期看过数遍,所受的教育是深长的。
中学时看的,当时很喜欢,觉得里面的一个女演员很像自己喜欢的初中英语老师。
史诗电影,刻画了时代中年青人的不同追求和命运,算是珠影厂拍得很好的电影
三星给演员!刘汉雄因为此片成为银幕上知识分子形象代表,基本都是反面,他的声音很特别!杜熊文被时代埋没的帅哥!于洋还是一贯典型的正面人物。
这貌似是珠影拍的片子哦~
靳恭绶式的善举救不了国家的,赵先生说得对,推翻这个制度,需要流血牺牲
sb,革命?白痴
好像那个年代刘冠雄都是演知识分子,儒雅英俊,但也不是什么正面角色,符合那时“知识分子是臭老九”的说法,可我还是喜欢。不喜欢瞪着眼珠子嚷嚷的于洋。
小时候第一时间看的电影了,话说人物群像还是有看头的,用金圣叹的话说有几个人就有几样出身,几样面孔,几样性格。只是那时教科书写的遮遮掩掩,所以电影也看的云里雾里。尤其那句“广州是革命的发源地”,就蒙了,难道不是延安吗?
类似于青春之歌
国产片的经典,节奏,表演,配乐,细节,都极堪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