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馆留影#渐入佳境,当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对阵运筹帷幄的库图佐夫,博罗季诺之战是全片高潮段落,也是第三部的主要内容。宏大又见微知著的战争场面震撼异常,场面调度臻于化境,这场战争戏足以载入影史。俄法双方死伤惨重,主角们纷纷沉沦苦海,也为娜塔莎与安德烈之间的无望爱情画上了句点。托尔斯泰悲天悯人的情怀在这个段落简直登峰造极,狼烟遍地下哀嚎的平民百姓,不断闪回的画面,涉入河中沐浴的战士身影与尸骨如山的画面交替出现,似乎印证了东正教里洗礼仪式的寓意——洗去原罪重获新生,所以被法军俘虏的皮埃尔最终彻悟,在冰寒中仰天长啸——“生就是死,死就是生,无可阻挡,无可限制,一切终会重获自由!”无法更残酷,无法更悲壮,无法更深邃……试问苍茫大地间谁主沉浮,战争与和平的主题呼之欲出。
这是法军占领莫斯科以前,遭到俄军顽强抵抗的鲍罗金诺战役。安德烈在弹雨中闲庭信步,带着必死的心灰意冷:河中欢腾洗澡的士兵肉体,不过是历史的炮灰。最震撼的一幕,是安德烈重伤之际,看到诱拐未婚妻的阿纳托利正被截肢,恨变成广阔无垠的慈悲与怜悯,既宽恕了情敌,又为自己的心灵带来永恒的宁静。
场面是足够的了,在那个还不能用CGI拼凑人头数的时代,这种想必是动用了红军才有的场面真·充分体验社会主义优越性。里面有个大概持续有十分钟的平移胶着战态的长镜,设计、彩排、调度真的不敢想象。关键是每一镜都没有不在线的群演,对战场混乱的重现真的非常了不起。但缺点也很明显,就虽然场面单个来看都是顶级,但中间没有很好的叙事线索将它们连起来,变成只有场面没有战况,观众看不到对战况有关键影响的部署、调动、战术意图、预料或未料及的困难等。缺乏这些观众没法代入事态的发展,很快会被战场这种密集的视觉冲击搞疲劳。当然就战场的气氛营造,大战前的情绪铺垫,主人翁和小人物的描写都还是极好。最喜欢前半段俄皇宫廷歌舞升平中突然听到拿破仑入侵的消息舞会嘎然中止一幕,颇有‘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感
博罗季诺,人类历史上单日死伤人数最多的战役,一天之后两国都没有再进行大规模会战的能力。万炮齐鸣的战场、遮蔽天空的白色烟雾、著名的白色教堂、拿破仑身后的老近卫军绵延至博罗季诺的山岗。毫无疑问,这是电影史上最宏大的战争场面,邦达尔丘克的调度水平无与伦比,在古战场遗址重现历史简直像做梦一样。导演极具野心的用一个横向长镜头展现战争的残酷与恐惧,战争没有胜者,夜晚的黑烟下是填满整个原野的死尸。此役后库图佐夫放弃莫斯科,三位主角在巨大的历史背景下显得如此渺小,历史进入人所共知的下一篇章。
我干!第一部的战争场面本以为已经够厉害了,这部1812博罗季诺之战的战争戏可以是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吧!镜头同样是诗意的,游走的。中近景加恐怖片般的却无比宏伟的无调音乐表现力奇佳!在这样的镜头面前,任何好莱坞电影在它面前都要低头,这是一场没有个人英雄主义的战争戏,是苏联的战争戏
-娜塔莎:……我不愿意做您所不赞成的任何事情,我一切都信任您,您知道您对我有多重要?您对我的帮助有多大?……比您更厚道、更宽容、更大度的人,根本不会有。如果那时候没有您,要是现在没有您,我不知会怎么样?……——从这一天,这个时候开始,他的头脑混乱而沉重,他的心情也变得消极、颓丧。这并不是一时的现象。就是这个人,对于眼前所发生的一切,要比所有其他参与者的责任重得多、大得多。但是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始终不能理解什么是真、善、美,他永远不会认识到他的所作所为将造成什么样的后果。他的行为离真善美和人道太远了,既然他不能否定自己那受到半个世界推崇的行为,他也必然要和真善美和人道背道而驰了。
【北京电影节展映】修复版大银幕。战争场面宏伟状况,但篇幅过长,且大而无当、视角混乱。
这一集主要讲述的是大名鼎鼎博罗季诺战役,战争史上最惨烈的战役之一。自古以来壮观的战争场景想用影视的方式较好的展现出来是比较难的,但这部电影做到了,开拓了苏联式战争片宏大的先河,灰色的硝烟弥漫在空旷的野外,整齐的列队的士兵踏着激昂的军乐进攻,法国骑兵和哥萨克激烈的交战,战后战场的萧瑟惨烈,战前两国的各自祈祷……把托翁书中所描绘的场面和历史展现在眼前,仿佛身临其境,使人震撼,和我国的大决战系列一样,是战争片里战争场面的典范。
【TheCriterionCollection.983】-他知道明天的会战将是他所参加过的战斗中最残酷的一次,他清楚而且肯定地感到了死亡的可能,他觉得死亡没什么了不起,却又十分可怕。-国难当头,莫斯科要毁了。-明天我也会死。-玛丽亚说这是来自上天的考验,可是我不存在了,还考验什么呢?-新的生活可能继续下去,可我却再也不会知道了,我将再也不存在了,我将再也不存在了。
20210509影城重看。看出邦达尔丘克的美术功底,三联画、圣像画、民族史诗画(widehorizon),皮埃尔完全成为“导演”视点,带我们重历1812之子的锻成(可能也投射了邦达尔丘克自己的二战记忆),但战场戏还是用力太猛,有些炮火俯拍镜头有重复之嫌,定格又有宣传画感,不过圣像朝拜是欧美拍不出的斯拉夫风味。PS看过库图佐夫画像后,发现选角真是还原。
完美再现博罗季诺战役,电脑永远(?)做不出来的感觉,至于那些指责什么情节啊、视点啊之类的神经病,大概是中国侠客片和美国英雄片看太多了。片末总结反思部分人道主义高调已经若隐若现了,好在反侵略战争的绝对正义性同样强势没被消解。
镜头运用出神入化,一切好莱坞大片与之相比都是屎
公认最佳俄版改编(#3-1812。#2经典狼视角+这部被炸飞第一视角(我爱这生命草木与空气)氛围音乐设计!国破在即*家亡不远有泪点。叠镜蒙太奇行军+望远镜溶镜,史上单日最烈博罗季诺苦战,调度复杂流畅,拉锯式平移长镜。反思诘问后,定格PPT的留白。老公爵:Спасибо!
几乎填充满整个大远景的军阵,又是烟又是火又是炮的,但俄国方阵在炮火连天中井然有序、临危不乱。皮埃尔如托翁化身般亲临战场,安德烈已看透战争的本质都是错,不过他们守护的是自己的国家,而拿破仑在历史上更多的是被赞扬而不是片中罪恶的侵略者……
三个皇帝之间的战争啊法国拿破仑俄罗斯沙皇和奥地利皇帝那个时候的拿破仑法国军就跟之后希特勒的德国军一样彪悍勇猛好不~!
没有任何一部电影能够与它相比。
战争场面恢弘又惨烈。但是没有了如第一部的与奢靡舞会的来回切换,更纯粹,也更缺乏戏剧性了些。
震撼的战争场景实拍,观众可代入皮埃尔视角感受反人类行为在眼前发生的实感;调度惊人,全景扫过火焰烧红天地间,平移长镜穿梭于尸体横陈,这阵仗气势得花多少精力来排演掌控啊,满脸写着“砸钱”(体制产物,可谓绝后,战争片典范)!被一波波隆隆震声碾压失语,再次感叹老毛子的硬核。“这就是死吗?”安德烈望着眼前旋转的炸弹,镜头快速滑过,却正是人间好风景,娜塔莎的脸孔定格,他终于想起“我要活着!”个人命运嵌入时代的年轮,这么微渺,这么卑微,这么无望——连世界都就此不同了,拿破仑神话的分水岭。
战争成为了第三部的主角,1812年的莫斯科人终于在精神上站了起来,安德烈再一次负伤,彼埃尔在战场穿梭,以一个老爷装束亲历战场的残酷,这一场宏大、惨烈、疯狂、硝烟弥漫的战争让拿破仑尝到了败仗,士气于战争显出了重要。
1812年,拿破仑率军占领莫斯科,由于战线拉的太长,不用俄军攻击就迅速狼狈溃退。从此整个欧洲战局改变,属于拿破仑的神话终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