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9夜@602:《假如我是真的》《苦戀》兩部政治任務片後,王童從中影被借去蒙太奇影業拍的一部文學改編片,也開啟鄉土文學改編風潮。與同年的《海灘的一天》類似,影片有關女性的自我認知與成長(兼見台灣電影中永遠不成器的父親)。以火車-人生旅程的意象串連,穿插主角白梅往昔回憶,及至半段,偶遇姊妹與回鄉的不愉快經歷促使其覺醒。前半段雖說是意識流,妓院做愛剪輯也是有點奇怪。窗景意象的多次運用令人印象深刻。重頭戲病床分娩雖漫長卻不夠樸實間見力量。其實最大的問題還是音樂,缺乏整體的情緒與節奏。
1.上世纪的乡土味,我想体验又害怕经历的年代,人们淳朴善良,可是日子真的很苦;2.生孩子片段真是让我也捏了一把汗,手心都抓紧了。3.“我这样的母亲,这个孩子是没有希望的。”火车向前方驶去,那是未来,不可知的未来,摇摆不定的希望。
前后严重不畅:前半部分各种人间冷眼和屈辱,对爱情和幸福的可望不可即;后半部分突变成田园牧歌,土地政策调整带来的喜悦,成为人母的脱胎换骨;不过王童描摹乡土的确入味。
好朴实的风格
陆小芬和马如风的那场戏大概是全片最温馨的时刻。并不觉得有啥割裂感,一个暗娼的成长,哀而不伤,本土味儿也浓,要是用台语拍就更好了。第一次听雨夜花便是这里。
女主角受了很多苦,喜欢别人又走掉的结果理智得可怕,还好到最后有个好结局
王童的时间跨度一向长,叙事相对散淡,不过乡土味最浓,有切身经历的详实细节。台湾三部之前,沉重戏谑皆未成形,宏大历史反思让位于个人生活审视,不玩符号,注重写实。看海中的性亦是底层社会中的权力关系,一半回忆一半现实,前后工整对位。
7.5/7.1一个人身边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人生啊。
婊子有情义,咸肉换西瓜,习惯了就好,雨夜花落泥,洗尽铅与华,择日看海去,嫁与讨海人
水一般的鄉土敍事,散淡,樸素,看着真舒服。最美好的人和事,總在最淳樸的地方。原來《雨夜花》就是《四季歌》的原曲。
王童一直没让我失望,辛酸朴实的生活中揭露人性与眼泪!
從雨夜花變成農家樂,WTF
人生来不平等,穷困到要寄养在别人家,卖肉供寄养家庭的子女上学娶妻生子,讽刺的是却又因为妓女身份遭到“家人”白眼与嫌弃。生一个孩子,你便与这个世界有了不能割断的联系,为了孩子,你拼了命也要把日子过好。只要不放弃生活,生活依然会回馈你,人生是苦的,所以更要学会苦中作乐。生孩子的段落拍得非常揪心。
印度洋,看海中。。。
了解台灣早期農村生活。步調過於拖延。
一如以往的表述穷苦人的苦闷与哀伤,但是又看得到希望。跟其他作品比有失水准
四十多分钟时的小孩子嬉笑游戏我差不多听得懂,毕竟潮汕话是闽南语分支。而真的女主的生命力好顽强。果然贫困地区以及虽说没文化,但是人情味,以及亲生血缘。看的时候想哭。果然夜里睡不着看电影就可以把夜晚把握住了。谢谢你
白玫成了一个中华世俗文化中那种坚毅女性的代表,虽然现在来看,有些牺牲自我的底色存在,狠点说逆来顺受也不为过。主要是借人物来批判人现实虚伪的一面,而妓女这个职业仍旧是被当时污名化的,影片还给一位妓女应有的人格和普通属性。至于白玫选择借精生子再去寻找儿子父亲这一举动,象征了人生的不确定性。
从《儿子的大玩偶》《苹果的滋味》到王童这部《看海的日子》,黄春明的小说改编都有很强的反讽色彩。
某天路邵阳老师课上看过,想了想发现是……2003年冬天……两个妹子上钟时候隔墙聊天,以及换西瓜两个点到现在都记忆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