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毕格罗的眼中,卡梅隆恐怕和那个拆弹手没什么两样,他就剩下一种玩具了:拍电影烧钱。卡梅隆拍《铁达尼号》九死一生,他自己都以为不敢再这么干了,结果又弄出个《阿凡达》。《拆弹部队》的结尾说的不是别人,是前夫卡梅隆,这个冷酷的狂人抛下家庭,又回来了。他的借口是:观众像孩子一样需要他。
不乏精彩场面和震撼冲击力,但终归还是美国人用来自恋的。
《鹰眼与猎鹰》独立电影。
这种水准的战争片看10部和看1部感觉是一样的
这部电影让我的眼泪喷了出来,没错,你说对了,就是那个爆炸的人弹。再有就是漫天的火光,人们的不安与哭泣,着实呈现了一片人间地狱。在地狱中,每个人都在面对着自己的恶果,有的人只是痛苦,但受够了痛苦的人会反思。
两个大牌在里面当了炮灰...
因此记住了一个男人的名字——JeremyRenner
真实的虚构,平静的残酷。
电影对男主角JAMES的刻画从旁观者的主观视角渐变至深入其内心世界,整个过程不着痕迹毫不做作。很少配乐,却用战机声防空警报声等制造紧绷情绪。男主角的表演很棒。电影的摄影和剪辑也很出色。但个人觉得不值目前申奥的“大热”地位。
虽然你小成本了但还是没逃出美国英雄主义的主旋律,同类题材不如去年的《止损》,某网友说的好,这种片子看十部和看一部是一样的
不知道是不是那段时间做久了新华社战地记者的专访,我看到毕格罗的每一帧画面都如同当时在看素材一般的感同身受,这种充斥着真实和震撼的影像,早已超过了它的载体-电影本身。PS:爱死JR,现在他竟然这么火了。
十年后二刷。当一个拥有了普世的人道主义精神的美国牛仔被扔在了伊拉克战场上……这就是本片呈现的内容。雷纳的这个角色,冒险且具备自毁倾向(扔个烟雾弹以后走向炸弹根本不跟队友通话,是装酷也可能是有自毁倾向的精神病),也愿意救助伊拉克人(和盗版小孩的交情、帮人肉炸弹拆炸弹),片尾回到战场才心安理得,毫无疑问,这是美国右翼西部片套上了伊战的壳子,不过主角有些病理性的表现,可算是主题里不确定的、质疑的小小元素(这点上来看,像是60年代的西部片)。这片可能是用DV拍的,晃镜头且画质粗糙,以致于我的蓝光画面看着老有虚影,晃镜头不是说乱晃就行了,还是要有焦点的。军事场面做的较差,那场双方都不换位的对狙战简直笑死人,而伊拉克人的那些汽车炸弹和人肉炸弹也都看不出有什么攻击目的,请编剧思考一下炸弹袭击一般是什么目的?
“无论如何,通过那些真真切切得到的东西,才是你的最爱”这部电影能真切的让人感受到战争的痛感和毁灭…不知道奥斯卡大叔是不是越来越怜香惜玉了?最近几年总喜欢送一些小片叱咤颁奖季,不由得让人怀念上世纪末专属于《阿甘》《勇敢的心》《泰坦尼克》的奥斯卡大片时代。那些经典,今天还会重现吗?
客串都得一场就死
国家大棒挥舞,士兵提着脑袋干。写实又紧张
我一直在等这部片子的高潮。到了结尾我发现不是是沙漠里那场惊心动魄的小规模枪战,不是那个小孩子被做成了人体炸弹,不是最后那个惊心动魄的拆弹情节,而是最后在车里,他流着泪缓缓说话的那一段。虽然主旋律充斥着整部影片,虽然情节漏洞百出,但是我还是给它高分,因为军人里最平常的人性。
在此起彼伏的爆炸声中睡着两次,入围奥斯卡的作品去年讨厌贫民窟百万富翁,今年不喜欢拆弹部队,他们分别最终获得最佳影片。
凯瑟琳·毕格罗凭借这部满溢雄性激素的战争片成为首位获得奥斯卡的女性导演。影片剧情较为松散琐碎,以一名对徒手拆弹迷上瘾的上士为视角,展现了深陷伊拉克战场中人残酷与荒谬的生存状态。大量纪录片式手持摄影、快节奏的剪辑和主观镜头营造出危机四伏的氛围。风筝和超市麦片架是出彩场景。(8.0/10)
其实还是有很多可说的地方,可惜一直对这种题材无感
单纯的讲娱乐性,这片子糟糕透了!但是结合现在伊拉克战争的背景,就有趣多了。记录片式手持拍摄的风格让人很深入的融进那个战乱阴霾下的城市,尽管是管中窥豹,但战争的残酷还是扑面而来,让我不禁想到和平的可贵。再有,Kathryn带此片和前夫的阿凡达角逐奥斯卡,让今年的评奖多了一份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