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建构一生,最后以解构谢幕。大师通过这部封笔之作告诉我们:超现实主义电影像梦,不受理性和道德的控制,但会受到资金的限制。
动画大师以讽喻名著为题材,遗憾动画和昆虫都只是惊鸿一瞥,粪球变大变小、昆虫标本复活等超现实桥段还挺一惊一乍。《昆虫物语》的故事简言之就是”看史云梅耶如何拍摄话剧团排练《昆虫物语》”,自我指涉做得还算有趣,尤其对道具师拟音师的暴露在同类型套层结构中较为罕见。
演员们应该是深入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验式表演技巧,每个人都跟磕了药一样,很“飞”,主要就是把自己幻想成为戏剧中扮演的昆虫,命运和臆想也像实拍和动画部分一样,杂糅到了一起。镜头多为中近景搭配特写镜头,中间无缝穿插拍摄花絮和老爷子的访谈,如果区分开来,影片观感痛苦,花絮部分轻松。
表演太多,动画体量不够,太不过瘾。。。一个文本,三重叙事结构,将纪录片剪入故事中,穿插梦的解析,坚定的超现实主义者。还曝光了动画制作技法,镜子中昆虫变形记动画,居然是多层拍摄台做的!总体感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动画太少!不够史云梅耶的成色!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一个傍晚,杨.史云梅耶从颤抖的电影中走出来,告诫众人这里外里都是一场梦。
3.5怎么讲,感觉还是很值的,正片和themakingof一锅炖了,史云梅耶还实力卖萌,比较遗憾的是期待很高的动画部分占比过低,未免有点坑。
超现实主义已死
#BJIFF#配乐牛逼,依然是熟悉的荒诞幽默,玩的挺嗨,史大爷借弗洛伊德的理论拍出了自己的《变形计》
没想到杨大爷用这种方式来息影。永远在喊卡的导演看着台词都读不通顺的剧团排练,永远不在状态的剧团又改编着稀烂的原著,记录这一切的那台摄影机像是上帝之眼:平静、审慎、严谨。史云梅耶在拍电影也在看电影,揭开面纱的同时也在掩盖自己,这也许是一种对电影的反叛,但更像是一次对电影的怪诞表白。
2.5明明是《昆虫物语拍摄花絮精选》,反阐释的前言没错,故事没错,手法没错,部分对白还引用莎士比亚《李尔王》,但没想到还真的炖成了大杂烩,各有各的味,就是下不了口。
屎壳郎被自己囤积的屎球财富所追逐亦或跳出窗口追逐屎球;独占空巢的蟋蟀夫妇的电影死亡与舞台死亡;寄生虫控诉着黄蜂占有了剩余价值而断其后代美其名曰追求绝对平等;绿灯里的小人出走了,他只能永恒地等待在斑马线前……戏中戏中戏的层层互文与梦境叙述,史云梅耶的《八部半》
吃饱即止,储存可耻
关于一次糟糕的小剧场排练的元影片。导演讲话与制作现场的插入,令人焦躁的音效设计,坚持不休的民族乐派交响名曲,时间的蒙太奇。不断的分心是合谋,不讨好观众不意外。“顽劣”,是对讽刺使用得当的最高赞美。史云梅耶真是个帅老头,昆虫物语让我想到布鲁诺舒尔茨。
4.14BIFF陌生化。拒斥概念。4.15读了原作,是戏剧makingof嵌套进了电影的makingof里,且只表述了第二幕和落幕,流浪汉一带而过,原作的讽刺性已经非常不明显,概念几近消失
有听谣言说是史云梅耶的最后一部电影了,他老人家拼了命在自己电影里卖萌刷存在感
和这个粪球世界没必要说再见了。“ITOLDYOUSO”剩下的就是想要极力压抑的感动吧(泪)。
老爷子杨手把手教你怎么制作cult片,道具音效部门辛苦了。戏中戏还套了个制作花絮,但全程尴尬,比较期待的动画和昆虫的呈现也没等到什么惊艳的地方。北影节三里屯。
這是“愛玩貪玩的”杨·史云梅耶
大银幕看史云梅耶,值得纪念。把正片和幕后剪在一起,能看出来拍动画长片确实不容易,也能看出来确实缺钱。不那么充满焦虑情绪和诡异色彩的一部,反而有点可爱。给我众筹的5刀加一星。
去电影院看史云梅耶对我来说是种仪式,只可惜这场仪式失望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