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山河一寸血,青天白日满地红
这部电影拍的还意外的中立,委员长空袭时面不改色打嘴炮的正面形象也是蛮神奇的。国军浴血奋战打残了号称钢军的第五师团和矶谷廉介的第十师团,这俩都是战斗力不亚于英苏的精锐师团,另外日本指挥官矶谷廉介的演员不是王司徒嘛………以前都没发现
诚意,所以能在几毛钱一张门票的时代斩获2.7亿票房
台儿庄战役是整个徐州会战的一部分,也是被国内历史教材宣传的最多的抗战战斗。战役由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桂系李宗仁指挥,中央军,桂系,川军,西北军都参加了战斗,可以说是“杂牌军”的胜利。电影罕见的正面描写了国民党将领,也相对客观的评价了国民党军队的功绩。虽然人物还是有一些脸谱化,对人物性格刻画较少,但是也算是为了宣传需要。战斗场景比较逼真,士兵和将军的精神状态的确像是那个时代的人。现在的电影就差远了,一个个的都干干净净,体格强壮,表情坚毅。川军王铭章师长殉国,地方派系部队不计损失,出工出力,才有了这次战役的成功。只是这种情景在后来的几年里变得比较少了,国民政府内部也没能真正团结起来抵御外侮。我们真正要记住的是那些死去的士兵与百姓,他们很多人连名字都没能留下来。最后,向曾经为民族独立而牺牲的他们致敬!
上个世纪国内唯一拿得出手的战争片。
这是我看得第一部描写正面战场的电影,彻底改变了我的近代史观。
但愿朝阳常照我土,勿忘烈士鲜血满地。
就想知道王铭章将军率部殉国,在得知援兵不济时,心中作何感想?孙连仲在面临部队拼光,孤立无援时,心里作何感想?这些顶天立地的大英雄马革裹尸,可后方那些蝇营狗苟的小丑却忙着钻营,到底值不值
很好看啊,大量战争细节,非常克制的煽情,没有主旋律逼逼。觉得特别好。
日军作战记录:"敌人为第27师第80旅,检讨从昨日以来之战斗,不愧为蒋委员长所信任之部队,决死奋战,据壕死守,士兵全部均抵抗至最后。视其七十九个战壕,尸体垒垒,令人感叹。透过传译劝告投降,无一人接受。由此可见所谓尸山血海坚守至最后一兵一卒,并非日军所独有之事……“
这部电影可以看成是几年后大决战模式的一种试验,但是更多的,这部电影还架起了两岸思想上沟通的桥梁。
这部电影和《大决战》一样是好片,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陆影厂拍摄的一系列的战争片中的经典。排第一的那个短评说:“上个世纪国内唯一拿得出手的战争片”,这是典型的带着立场看问题。
中国牛逼战争片之一
《八佰》受阻的时候,重温意义不一般的《血战台儿庄》
蒋委员长不惧日机仍然坚持讲话和最后的血肉长城都是经典镜头,尤其是前者,更是大陆电影首次让蒋以较正面形象出现。
时值《八佰》全面公映在即,我看到有人说上世纪我们就曾拍过一部展现正面战场的优秀电影,细查之下,原来是这部我小时候就看过的《血战台儿庄》,其中有很多场景都记忆犹新,今日重看,抚掌长叹。随后又按图索骥到张自忠将军的戎马一生,看到维基百科中他在最后时刻的诀别书,实在动容,故摘抄于此,以志纪念——「仰之我弟如晤:因为战区全面战事之关系及本身之责任,均须过河与敌一拼。现已决定于今晚往襄河东岸进发。到河东后,如能与38D、179D取得联络,即率该两部与马师不顾一切向北进之敌死拼;设若与179D、38D取不上联络,即带马之三个团,奔着我们最终之目标(死)往北迈进。无论做好做坏,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以后公私,均得请我弟负责。由现在起,以后或暂别或永离,不得而知。专此布达。小兄张自忠手启五月六日于快活铺」
我只是想找一部反应正面战场的,找来找去也就这一部
四星半;主力部队包夹的场面再多拍十分钟最好,不然略显头重脚轻;影片完成度非常高;没矮化蒋介石,没贬低日军,非常客观,是我看到的最好的抗日电影
好就好在影片全面展现了国民党抗战中的全貌,从政治层面的战争动员,到战略层面的全局部署,再到战术层面的排兵用谋,再到战场层面的英勇拼杀。动员靠爱国主义,战场靠将士的热血胆气,战术上多有奇谋,唯独战略上乏善可陈,即便有所部属,也不一定能贯彻落实。这或许就是正面抗战的实情,正是因为全局指挥上缺乏正确合理的总战略,最后只能换来尸山血海的慘胜和英雄悲壮的为国捐躯。更理解了敌后战场抗战战略的成功。
现在看有多处情节是用很刻意的方式展现,好在感情是真挚的。当时国家是那样的困顿,还有不放一枪就弃城的让人失望的军队,大多国人还是在努力,现在有些青年碰见一点难,就以对国家失望的借口或出国或谩骂,还好意思以进步青年自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