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0。用廉价的乐观主义情绪取代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情感,高潮围歼国军王牌七十四师的战斗,现实里极为惨烈让解放军伤亡过万,电影却只用几分钟的小战斗表现我军指挥员如何斗志高昂,敌人多么不堪一击,我军倒了几个人就结束战斗,着重步行也能追上卡车、民兵游击队地雷战创奇迹的鼓动性宣传(最神奇的是摩天岭阻击战刚刚打完捷报就印刷好发到战士们手中了)。影片中部队同志对大踏步后退的运动战不理解,行军到家乡出现了看望家里的个人情绪,但唯一开小差的战士马上就被工作指导好了,思想冲突如此简单的解决方式,印证了十七年战争电影内容肤浅。
张军长——看在党国的份上,拉兄弟一把!!!
可能有宣传片的味道,不过战术动作堪称一流,毕竟当时刚刚经历过战争,这也是老电影的魅力。
最讨厌看的电影类型,一是西部片二是战争片,尤其还是如此意识形态的影片。不求艺术有功,但求政治无过,果然啊。
十七年电影,逐渐纳入国家意识形态宣传体系的作品,回望与礼赞伟大革命历史征程,全知全能的英雄史诗片。影片基本就是在描绘生活背景与历史过程,刻意描绘革命者的气度与风采,人物多样且脸谱化、符号化,场景舞美更是舞台样板化。
——“不是我们无能,那是共军太狡猾了!”
全在绕路
和最喜欢老战争片的老爸一起看的
好,喜欢!“请你们坚持最后5分钟!”,“张军长,看在党国的份上拉兄弟一把吧!”,“不是我无能,是共军太狡猾。”这些台词很有意思,挺逗的。
在“哐当哐当”的列车行进声中,陈毅抽着烟,认真地读起剧本来。这部剧稿,就是后来被誉为新中国首部史诗性战争大片的《南征北战》。也就是从这天开始,陈毅开始关注《南征北站》的撰写。那时,陈毅的家位于南京市青岛路1号,是一幢西式小洋楼。一天,他沏了两杯茶,在楼下客厅里和沈默君谈《南征北战》剧稿。谈了很久,最后明确地说:“你们应该设计一个解放军团长,在大踏步后退的时候,搞不通思想,丧失了胜利信心,临阵脱逃,叛变投敌,最后在我军大踏步前进的时候,又俘虏了他,使他受到军法审判。”陈毅站起身,拍了拍沈默君的肩头,亲切地说:“同志哎,这样写矛盾冲突才有说服力,才有艺术魅力。要知道,搞通运动战思想,不是听一次报告就行了的,是要经过斗争实践才能认识的。”
虚拟战争在华北打响,,,orz
遵照电影指导委员会“具有史诗性的重大题材作品”意见,不以戏剧冲突见长,群像出色,被江青砍去了爱情线。蘑菇战,老三战,土法升降机,实战烟火队,为拍冬景人工把树叶拔光。整风中的精兵强将,真是当年豪华巨制了,另有北影厂74版,可惜更加掣肘。国民党将领的眉毛各具喜感!这边是汤晓丹拍的
打倒反动派
项堃和白穆演绝了
好
见识了什么叫作战思想,作战部队,齐心协力,简明轻快,节奏紧凑,没有很多现代剧里矫情的对话,很畅快。
距离战争越近,还原场面细节越真实,军事顾问直接都有粟裕、陈毅等高级将领。充满乐观主义精神的颂战片,用「大踏步回撤」反直觉的战略为引子,以一团一营为主体通俗易懂地描画三场华东战场的战役:桃村阻击战、摩天岭打援战、大沙河歼灭战,生动形象地印证主席思想的正确性。战争场面搁今天看也很过瘾,经典台词也有很多。「运输大队长」蒋介石的外号那时就有,还有说出「我为党国出过力」然后被枪毙的梗。战士打起国军感觉就像哄猪猡,查了下「就是五万头猪,三天也抓不完啊」原话就是出自战役原型的莱芜战役。
在战争场面的气势、战役的规模、表现战略决策和军事思想等方面,在当时都是空前的,因此被誉为是新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史诗式的战争片”。电影为意识形态服务,艺术性缺失,局限于从军事上去说明和渲染毛泽东的战略思想
我承认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一点也没意思。除了女特务的销魂广播,以及为了党国拉兄弟一把,以及一个战士笔挺的倒下姿势,还有我也想,可是不行啊同志,我什么也没记住。
我记得有上影厂和北影厂两个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