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的时候在想人怎么会老呢?现在这种四个春天式的家庭私人电影是参加影展的终南捷径么?已经没有欲望偷窥别人的生活了
大概《四个春天》给了不少导演家庭录像也能成为纪录片的错觉。这种影像过年的时候放给爷爷奶奶看看,让二老开心开心就得了。
比较可惜可以更好的
#15thFIRST#纪录片竞赛入围。5分,看在有真情实感的面上勉强3星吧。首先纪录片观念既陈旧又自我矛盾,既然40多分钟导演就自我曝露了,那前40分钟和后面好多时候为何非要假装墙上的苍蝇呢?(爷爷穿鞋、父亲背爷爷、奶奶搀扶爷爷几段就没有纪录片伦理问题吗?)这不完全破功了吗?家庭录像纪录片早就发展到参与、自我曝露、治疗和散文电影了啊。搬演痕迹严重,产生问题也在于这个直接电影迷思和没有除了24节气和结尾之外的整体形式构思。结尾2019→2013的档案倒是拉回了不少分数,但是有这么好的档案,居然也没有善加利用也是太可惜了……
傲娇爷爷与暴躁奶奶的晚年生活,十七八岁自由恋爱,相濡以沫相伴到老。电影让时光倒流,他们在电影里永远不老。
一截家族史,也是关于宣威、云南甚或南方那种湿漉漉的乡土记忆。如今看这些仿佛被时光抽剩枯瘪驱壳的老人,很难想象他们的不老,更不忍想象他们曾经不老。能相濡以沫到叶黄灯枯,是一则神话了,再云淡风轻,也壮丽。但就是,唱一只螃蟹哥多好,非要录下那些红艳艳的,多么膈应。#FIRST#
#15thFIRST#非常珍贵的家庭影像记录,爷爷奶奶面对摄影机的时候显得自然又生动,因为他们已然适应了举着摄影机的孙子,反倒是摄影机背后的作者显得不在状态了,镜头和剪切都不能稳定和准确表意,导演的电影语言建构显得很生涩,叙事结构依靠字幕,其实挺偷懒的,也许可以有更好的与情感流转相关的线索。另外,也有一点和《2020的一场雪》一样的字幕过度使用,请相信观众的智力水平,不要再弄这么多字幕了…
#2021FIRST16#真诚真挚的私影像。当下很长,长得平静朴素,长得百无聊赖。而过去的时光却如急流一般逝去,当你艰难回溯,我已满是泪痕。因为,他和她真的老了。7.28
導演映後交流:我爺爺6月份去世了,片子7月份才完成,他沒能看到片子,但起碼我能從模糊的影像中看看到他們,在我印象中,他是不老的。(看完後只想給爸媽打通電話⋯)
家庭私影像,从2020年回溯过去的生活片段,祖父母都是很可爱的人,拍得很认真,包装文字也做得很规整,但在呈现之余没有一以贯之的线索,而是由祖父母来讲一个又一个的小故事,镜头背后的是一个对家怀着眷恋的男孩,作者的身份从他的身上消失了。本不想跟四个春天比,但作者映后有cue到,还说本片是倒叙版,想必这里不是什么功利心,可也很尴尬,因为除了都是私影像,其他没有可比性。
先不管电影拍得好不好,我是非常羡慕导演的,可以如此完整漫长地记录到自己家人的生活,并且他们也为自己被记录感到快乐。然而说回电影,一开始正叙,然后又倒叙,不如全程倒叙岂不是更好?当我看到不断有下一个春天的时候,我得惊呆了,竟然拍了那么多年!可是,就像胤祥老师分析的那样,作为纪录电影,导演没有处理好纪录片伦理问题,也存在自我暴露的情况,还有就是不知道是剪辑的问题还是拷贝的问题,画面里有不少跳切,显得很不专业。
八个或更多的春天,私人影像,有限视域,与时代关联显得薄弱。
可爱的狡黠,经年窖藏的智慧
FIRST15th第八场。奥斯卡影城。这就是光影的魔术了。八个春天的组织结构很棒:用一年讲述老人的孤独与无人照顾,再用七年倒流时光,二老在电影中永恒。
于FIRST,当然从导演私人影像的角度来讲这是很优秀的。在转变为纪录片中是否过度拘泥于“不老”的思想
于first。对奶奶爷爷的记录真挚可贵。不过作为纪录片感觉还不太够……
孔维能《不老》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四个春天》带动了纪录片私影像的创作,似乎很多创作者都将镜头对准了自己的家人。本片最有意思的部分是后半段不断倒退的“春天”,镜头中的爷爷奶奶愈发的精神。果真纪录片的主题确定是在素材拍摄中完成的,当创作迷惘时不如把一切交给时间。纪录片作为能够留住时间的媒介真的可以给人们带来无限惊喜,我们埋头赶路再回望过去的时候满是故事。
无意之中产生的纪录片,将爷爷奶奶相濡以沫的感情永远的留在了影像中!画面粗糙也好,剪辑生硬也罢!任何艺术作品本身就是讲究情感表达的,情感的载体其实无所谓是家人还是路人!如果说爷爷奶奶是大人物,也许就没有人一直在扯家庭影像如何如何了!
私人家庭影像,但呈现的话题已经接触到公共视域。
最后的倒序有点长,但我看这个倒是比看四个春天更喜欢,大概是因为比四个春天更赤裸吧。喜欢为家人做而出发,但又不自恋的故事(此处拉踩昨天那部也有很可爱老奶奶的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