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的调性很好。但整个电影完全建构于最后挽歌所呈现出的隐喻体和意象之上,只展示皮相,毫无血肉。导演关心历史政治问题吗?似乎不存在,这只是拍给影迷/影评人看的影像迷宫。都已经不是“不说人话”可以形容的了。
片尾引用了GonzaloArango的诗歌,心照不宣地指涉了nadaism,正如Revenge对形式的消解,以幻象传递信息,和其他很多哥伦比亚的政治寓言里不断喷发的奇观还是有所不同的,声音的具象化很出色,稳定的旁白诵读也做得很好。被时代裹挟边缘化的个体在不稳定的时代景况里不断自反,摆脱不掉的始终是碎裂振荡的叙事里无所逃遁的空无。感觉导演读过海明威。
太厉害了…结尾恍然大悟。每一帧影像都要从银幕上炸裂出来!
导演深谙如何用视听(尤其是听)手段在极低制作成本的条件下创造有趣味影像,借此卷入对哥伦比亚政治寓言化的表达也野心勃勃。但正如encounter很多片子毛病一样,形式趣味更多是修辞性,完全支撑不起内容,核心文本最后还是以抽象空洞的言词被陈述。说得难听一点,就和尾声直接贴一张字幕卡给观众看是一个道理。
用夏青老师-这是在干什么.gif的状态度过了这70分钟,抱着看哥伦比亚毕赣的心态,结果就看了部学生毕业作品???知名影评人@陀螺凡达可恰烂钱出来挨打!!!|SIFF2020第5场
第一次想对鼓掌的观众翻白眼,哈哈哈哈哈…音乐和男二加1星。
#Berlinale70th17#没什么好说的,就是牛逼!南美洲真是电影宝藏,片中对贩毒,通货膨胀,经济危机,上帝爸爸的描写频繁让人想起哥伦比亚的政治经济现状,以及诸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南美内政的干涉。主题看起来不新鲜,但是拍得太鬼才了,是我完全没有过的观影体验,前半段工厂那里有点像是新时代的佐杜洛夫斯基,血泪工厂。
哇电影节第一睡果然出现了
6.7/10#SIFF23rd需要被置入特定语境解读的电影,似乎更适合一个被策展人框定方法论的展览下去探讨。一部分是宗教,一部分是电影自反。宗教部分比较明显,"父亲"称谓,宛如耶稣模样的主角,显灵的故事(被刀捅之后戒毒隐),只不过信仰夹杂暴力和复仇(其实也确实如此)。借用ClementGreenberg的现代主义论点,大量镜头关于电影,不仅是放映机/摄像机转动胶片(大量物体的圆周运动,电扇,衣服印花机器,电梯链条,卷铜丝),也关于"被控制的黑暗"与光的生成(仓库里的手电筒)。但是如何整合两者进一步提取,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
在要不要提前离场之间挣扎了半小时抬头一看电影结束了
诗电影。人工材质时代布列松化的帕拉杰诺夫。
镜头和镜头之外,以视野的小见世界的大。剪的真散,到最后才(好像)得见全貌。孔/洞/眼蒙太奇太棒,都是太阳。
尽管影像上确实有些想法,但最后要靠字幕卡来做“总结陈词”就已经露了怯
#SIFF2020#全场跟着男主合法飞行了70多分钟,结束后都是满满的WTF。柯达胶片16MM和特写转场都很有风格,完全当视觉享受了。讲的什么也看的一头雾水,大概是个人同团体对抗社会之间的关系,物体隐喻也一知半解,只剩下对于空间中人物的行为变化,而飞行时就显的更加抽象晦涩。
#siff2020#建议跟安哥拉的那部《空调》一起组一个不说人话的“空调管道”组合然后出道。
#70thBerlinale#奇遇+最佳处女作。比较WTF的一部哥伦比亚片,支离破碎地讲了一个(努力复原之后)逃脱邪教“父亲”控制并和自己毒瘾战斗的故事……片尾的“复仇的挽歌”指明了这个故事作为哥伦比亚民族寓言的意义……当然故事在这部影片里根本不重要(也基本看不出来什么故事),导演很迷恋都市夜景和废弃仓库……但是着实抓不住重点。可能还真是洛迦诺这条线上的。好在它短……
6.5既然选择为隐喻带上注释,那放结尾还不如放开头。
23rdSIFF#抽空了整个思绪,早已无力解读这每一帧都错位的影像,一种逐步朝向机械的重复动作,眼前的一切还是真实-有效的吗?莫名感到一股热流的喷涌,不断注视的那片伤口溢出的"猩红",不断偏移的场景裹挟着含糊的说辞,从未在视点中传达过清晰的消息.-无法沉浸的是游离在每个镜头之外那错愕的你我。
F.J.Ossang的一种变体,除人物的姿态化不够彻底之外。
4.5二刷安排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