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河北
wu
内容挺尖锐的。批判的问题都比50年的爱好。回头再接着看。
上集根据原著一二两部改编。主人公叫高大泉,张国民是演员张棪琰父亲。孙羽客串县委工作人员(最后一次在银幕上出演角色),林农客串最后出来的老头,柏瑞桐客串村民,叶琳琅客串张广发妻子,贺小书客串刘万妻子。区长居然是年轻时候的王德顺。两个反派许忠全是中戏的老师,马精武是北影的老师。
反人性的事无法长久
“高大全”,“三突出”创作,路线选择,阶级斗争
每一段历史,都需将来评估。所以此刻的卖力,常常换来彼时的惶恐。所以只有上中集,没有下集。
上下两集我看了四个多钟头,算是我近年看的最认真的,中间还没有快进,竟然是为了Chinesepolitics作业
许忠全演一个富农,演得好。王馥荔演大嫂---那个年代少有的温柔角色。宋晓英也好。文革的电影一个通病----主角大都很差劲,配角却很到位。
日子不好过的时候,一颗无私的心可以团结起所有受苦人;但是日子一好过了,大家的心就都被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忽悠走了,要想争取回来,代价太大了,毕竟利己是人心天然所向。建设社会主义,太消耗好人了,哪儿有那么多精力充沛的高大全同志给你们当耗材啊……
记得男主角叫高大泉(高大全),做为一个小男孩,就觉得王馥荔是个很漂亮的大嫂。但竟然演员表里没有(补记)农村里各种人物及故事写的还是不错的,只是用了高大全的笔法,塑造了一个乌托邦式的人物,同样的故事,现在再来解读,又是一番滋味
和《艳阳天》一脉相承。阶级敌人隐藏得很深,混在革命队伍里为非作歹,为之付出的代价往往是家破人亡,敌我斗争凶险异常。那些潸然泪下的场景,那些趟过刀山火海的豪迈口号,那些燃烧自己献出所有的人们。付出了那么沉重的代价,就在这艳阳天下的金光大道上全力以赴地奋斗着,最终却是惨败收场。这部作品的启示在于:四年后发家致富成功复辟。一方面掩盖了未曾提及的迫害,同时也昭告了共产互助的夭折。
人心齐,泰山移!
主题在我心中的烙印已经诋毁了其他所有
乍一看发家致富和现在很合拍~但没想到电影里却能衍生出这么多政治问题,还好我没生在那个年代,否则肯定被批斗死了~
现当代文学史老师推荐,浩然《金光大道》
文革后期有影响的电影。浩然小说改编。
共同致富,这个想法有没有放弃?
《金光大道》超越了文革中绝大多数文艺作品。在很多反应农村路线斗争的社会主义文艺作品中,破坏社会主义道路了往往是土匪、特务、地主、富农,他们对社会主义不满,密谋颠覆社会主义事业,这是一种阴谋论式的论调。然而金光大道没有落入这个俗套,这部作品很好的描写了打土豪分田地以后的两种倾向,有钱有地有牲口的富农想单干,而穷困的贫农则随时可能重新沦为村中这些“能人”“乡贤”的剥削对象。如果不搞集体化,农村的两极分化快得很,很快就有新的地主,甚至村匪恶霸。这个过程是自然发生的,而在这个过程中推波助澜的并不是什么坏人,而是曾经的英雄,曾经的党员。我们的革命是为了彻底消除压迫,还是为了打倒一批压迫者,再换上一批新的压迫者?这个问题,很多党员没有想清楚,他们过了民主革命的关,却过不了社会主义这关。
故事背景发生在1951年,但因为拍摄时间和对阶级斗争的浓墨重彩,以及故事文本的极端化,无可置疑地被列为“文革电影”。文革电影其实是个好东西,放到现在都是禁片,因为它树立了两头的正确,贫下中农是正确的,毛主席是正确的,中间的当权者多半是反派的,和三明治一样,形成一个奇怪的固化逻辑结构。电影里的金光大道是什么,当然就是“组织起来”,在农村,就是互助合作,一步步发展,直至人民公社。包产到户不仅是经济错误,更是政治错误,是阶级敌人的阴谋。如果完全按照电影里的语言设计,其实这个逻辑是走得通的,众人拾柴火焰高,单干总有掉队的,贫富分化也就必然出现。但这种设计为什么现实走不通,归根到底还是对人性本质的有选择忽视,自私贪婪怯懦是人性永恒的标签。而一旦回归到人性的基点,这种“高大全”的制度设计就无疑地轰然倒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