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静,克制,没有胡乱煽情,喜欢这种冷峻的风格,潘淑兰的声音辨识度太高,稍有违和感但无大碍……★★★☆
这是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故事啊。雪天来看,更添几份伤感,一个人包场的影院里默默流泪。
生而不易,事也无常。文邹邹的那些字和最后的歌,以及这老太太,这片儿也真就挺好看了。
《大雪冬至》除了反映空巢老人的孤独,同样也反映着北京这座城市的“孤独”吧。
这部电影本身有个三星半的样子吧,但是我是被朋友喊去看点映,结果到了影院发现需要签到,还规定要去xxxapp写影评,感觉被迫做了回水军。然后还有一封导演写给大家的信…故事本身没什么特色,有点故弄玄虚,老太太舞台剧范儿太足不太接地气,虽然角度很有趣,不过营销方式真的有点…
节奏慢,台词多,惨。
叙事很章节化足够的冷静克制这些都让整个成片的情感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递了出来足见邢潇在叙事和指导上下的功力之深全片台词不多祝希娟老师塑造了一个平凡的独居老人她表演的非常生活化接地气表现出传统与现代的格格不入也反映了内心的孤独与苍凉让人用心感受它的用情之深以及表演功力
飞机上竟没被催眠,虽远不至于动人,但让我上升的觉察到传统文化的极其不让人快乐的一面。
使用了章回体的方式,拍出了空巢老人的孤独,也拍出了导演邢潇作为多年北漂的孤独,按导演的说法片中的人物是以一个位在拍摄期间独自离世的空巢老人和他独居在西安的母亲为原型塑造。而扮演者是1961年《红色娘子军》中国首届百花影后祝希娟老师,而大家可能更熟悉的是《大明王朝1566》中的海母。
那页日历终究没能翻过
本来虽然寡淡,却好好的反映空巢独居老人的社会问题……结局却没看懂……我就想知道,狗是什么时候丢的?人死了,狗丢了,然后找狗,却发现人早死了……这是一个鬼片吗?还有恐惧、痛苦、挣扎、释然从哪看出来的?
广场舞的小羞涩最动人
迟早都有这一天,迟早都是一个人面对,其实心里都明镜似的,偏要靠狗啊,人啊,梦啊,回忆啊来求个意义。没有意义就是意义。好走。
苦穷惨的片子票房堪忧
彼时妖魔当道,丈夫自缢于房梁,从此心里的房梁也塌了。此时人生寂寥,去地安门买个早点、坐在石墩子上看看路人、逢到节日给远方女儿叮嘱两句,是生活全部内容。跟邻屋租客、送取暖费的小伙子聊上两句,看看甄嬛传都是慰藉。大雪就是那王宝钏,苦守四十年,等丈夫等女儿等冬子,等永远不会归来的归人。
理清時間順序觀影感受大不相同情感也就更深沈題外:好怕自己以後變成空巢老人要是還比老伴兒死得晚的話獨自品味孤獨⋯
特别像《我们俩》的一部戏,就是节奏稍微慢了点。一股子北京味儿。关于独居老人
主题痕迹太露,内容也单薄了些,台词还有提炼空间,与结尾反转呼应的细节伏笔,除了日历还应该有考虑,问题种种,但电影至少是动了脑筋的,懂得影像艺术基本原理,不像时下不少导演,都不知道在大学怎么学拍电影的。
其实剧本还是有问题。从对着遗像独白开始,就显得不那么真实了。一个独居老人,如果愿意和丈夫唠嗑,就不应该是突兀的一场戏。而一场戏,实际上唠的就不应该是这么日常的嗑。至于结尾,显然也有问题。而最重要的是,某种程式化的叙事,缺乏创新。不过还是应该支持这种节奏缓慢的小成本电影。毕竟有难能可贵的电影意义上的真实感。
浓浓的电视剧质感,剧本差,台词更是无法直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