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戈达尔的电影总是激励我要多读书,不然看了也是我略知它一二。。。
摄影不错。至于符号了隐喻了什么的,像倒垃圾。
戈达尔的名作,论文电影,结构蒙太奇,声画关系实验。大量夸张的色彩使用(大约是60年代范儿),字幕板的使用。同时又有主题的溢出,顺手探讨了包括越战在内的丰富社会文化,以及语言与电影语言的关系。预告片的静音也很有趣。
优点:打破第四堵墙,演员对镜头介绍自己;杂糅各种领域知识,语言军事政治乱七八糟;音频方面的实验;镜头构图依旧很美。吐槽:这部电影适合失眠患者观看,深夜观看最佳;旁白碎碎念就像他人耳语,耳机党福利;看了十分钟,确定是一部可二倍速播放的影片,只可惜手机迅雷播放器最快只支持1.5倍速。好了,我午睡了,保准能睡个好觉😊
单纯论剧情的“好看”,本片比不上戈达尔其他新浪潮时期作品,但鲜艳夺目的色彩调配(高饱和的蓝白红黄绿,五颜六色的电路电容、服装店、洗车行、波普插画等工业化图景)让至少一半的画面都足够悦目。和[男性女性]一样十分论文化,也都具有部分纪录访谈的特质。有不少絮语和思考拾零,关于语言、情感、人的有限性及日常生活的枯琐,还有越战与资本主义等政治话题。技法上基本同质于此前作品,无太多实验性,依旧是布莱希特式间离:间或插入巴黎各种工地建设的画面;此前的霓虹灯或字幕卡这回换成了各种学术著作书名,偶有广告或标志牌特写;女演员时而直视镜头自白;声画的分离或声音的中断;轻声旁白;电影海报([随心所欲]和[雨月物语]);有几个构图有蒙德里安的构成感。比较有意思的是对咖啡杯里的泡沫多段拉近的特写。(8.0/10)
戈达尔说过:若爱,请深爱,特吕弗飞不过沧海。这次看戈达尔我忍住了自己的泪水。
为什么要采用一条近乎窃窃私语的男声画外旁白?对于那些已经睡着的观众,何必要吵醒他们!可为什么又在画面中运用了如此艳丽的色彩和漂亮的构图呢?对于另外那些还能睁大眼睛定睛观瞧的观众,当然要给予视觉上的回馈和奖励。
6/10。女性为了购买生活品使自己作为商品(出卖肉体),构成消费链中的再生产者,巴黎居民和娼妓是可比拟的,不得不贱卖自己来支付社会重整建设的费用,戈达尔指责美国挟持资本主义进行合法的帝国主义扩张,两位妓女顶着航空公司的手提包任美国嫖客拍照;图像-声音从未达成一致互相争夺着叙事主导权力。
前半部分展示法国新郊区的美与丑,近于《红色沙漠》,Antonioni更为体验式,戈达尔更为符号化(非简单化)。后半部分,视觉动力渐渐减弱。焦虑仅仅靠不时的弹球声维持,不可避免地陷入《随心所欲》及《中国姑娘》里的长段对话中。是模拟生活的节奏抑或仅仅是创作的困倦?
“巴黎是一座不可思议的城市,让人喘不过气来。”法国中产夫妻的一日,把孩子扔在托管所,女的去当妓女,男的去摘抄书里的只言片语。耳语般鬼祟的画外音,谈天谈地时事政治,用《女人就是女人》那样睡前交谈结尾,一天像每一天那样结束。咖啡溶散,香烟燃烧,“未来比现在更现实”。
(借鉴了《虎胆忠魂》中的气泡,《出租车司机》又借鉴上两部。)“在有诗意的同时也有政治性。”还是那句话,不是拍关于政治的电影,而是政治的拍电影。戈达尔延续了维尔托夫的政治传统,朗西埃又重新发现了戈达尔的政治。一个中产已婚妓女的一天。政治性的反思生活,支离破碎,独白,有力量。
戈达尔确实当之无愧电影作者有时候他的段落不完全是影像逻辑也包含了一定带有抽象意味的文字逻辑和思考逻辑//7700
论文?小说?与美国制造同期拍摄,形式上致敬和挑战波普艺术,音响的运用制造内心真实;以疙瘩的私语声和女主出声的辩证思考串成,“她”是女主人公,女主演以及巴黎,广告是皮条客,消费主义逼良为娼,卖淫隐喻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侵犯和越南战争的侵犯;咖啡表面的宏观联想,片尾杂货组成的“楼群”;对完整的渴望
最具科幻感的戈达尔。星罗密布的工地是城市高速发展和满目疮痍的两面,微弱低沉的画外呓语是脑中不断响起的杂音,机器在持续运转,连同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人物如当代建筑一般冷感脆弱百无聊赖,连控诉都是懒散的颓丧的。让语言成为一种武器,却只能刺向自己。
18-9-20097:30pmspacemuseum(havetore-watchit)
(重看补记)«ELLE,lacruautédunéo-capitalisme.ELLE,lamortdelabeautémoderne.ELLE,laGestapodesstructures.»(JLG,1966)/RestauréparArgosFilms,aveclesoutienduCNCauxLaboratoireEclairetL.E.Diapason./SéanceprésentéeparMarinaVlady
人称变化;名家名作;语言的作用
#法国新浪潮#拥有一切《随心所欲》的优点,同时也具备当时Godard还未曾拥有的批判意识,就像朱丽叶·贝尔托在餐馆中正面观众的长时间的“交流”,Godard始终质疑言语交流的真实性,以至于生成一种“非交流”——人物的对话从来就不曾存在,这些断续的词语的跳出,只是引用的例证。从来没有角色会像Godard片中那样喜爱阅读,言语替代了视觉奇观,并以自己的方式潜入影片的文本之中,在不断的、徒劳的拆解中建构属于电影的新的意义,阅读的经验与观影的经验相连,回荡在黑暗的影院角落里。就如一些被取消声带的巴黎新区的现代景观,在这些时刻,影院的声音针毫毕现,它让观众短暂地从影像的催眠术中惊醒。紧接其后的略显暗哑的男声(Godard配音)则是与向摄影机敞开心扉的巴黎妇女的二重奏。2023.6.16
戈达尔的电影晦涩,满是自我的呓语,却颇为迷人。每览其片,必是夏时之感,初次拜晤其作正是五六月间,电影院闷热难挡。本片:画外的窃语,对镜直白,社会时事,字幕板分结构,声音的有无,色彩、镜头,背景声一如既往。
1.这是戈达尔最「反消费主义和消费社会的女性影像」的一部,我们发现女性影像、广告是后工业消费社会真正的基础,女性的肉体逐渐地被商业化产业化,身为女人必须要去购买生产资料来化妆打扮出富有女人味的外观,这真是对今日女性生活的警示。女人甚至在今天真的已经把自己当做工厂了,塞满各式各样被「带货」的生产资料,在脸部面具上化妆,然后带着这一加工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附加值等待商品消费的出现。2.「谢谢Esso石油,使我能快乐地在路上奔向梦想,是我忘了广岛,忘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忘了布达佩斯,忘了越南,更忘了房屋短缺的危机」太讽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