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心疼的是一遍又一遍又一遍地复述创伤,甚至无所谓别人怎么曲解、窥视、利用她的创伤,而依然毫无退缩地试图让更多白老爷听见她的种族最后挣扎的声音。电影是很木讷的对时间、情感、复述、记忆的折叠,如果太多技巧反而画蛇添足了。
【46thGöteborgFF】由人物访谈、电影画面和动画再现编制而成的作品,兼具文献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三星半,虽然有重点不够明确之嫌,但是本片的史料性,真实性都很值得被重视,包括一百年前的电影也都有事件亲历者的参与,也多了一份震撼。说句实话我觉得反而比几年前的《逃亡》更好,但是受关注度低。
#46thGöteborg#Annecy2022用非常稳妥且温吞的方式重新构建有关亚美尼亚大屠杀的记忆,对于动画、史料与foundfootage的调用基本上是复调式的平行组织。最大的问题是主旨的含混,缺乏极其明确的创作意图,或者说战争的严酷与蜻蜓点水般触及的女性议题都成为背景般的存在,批判与反思的力度完全达不到应有的程度。所以形式的创新仅仅是为了提高观众的接受程度?还是有更加崇高的价值追求?创作者应对历史题材保有更加严肃的责任意识,仅停留在这种浮光掠影的呈现显然不够。
它的美,不在于美化某一种行为,而是帮助我们减轻揭开伤疤时的抵抗,牢牢记住这段历史。但万万没想到,我的泪点却是卓别林,他真的就是一束光😭
孩子的衣服里洗出金币,是地狱里的奖赏。伤痛被拍成电影重现,是天堂里的惩罚。享受到好莱坞明星的荣光,是因为曾在屠杀炼狱里挣扎。散轶的胶片失而复得,仿佛这段传奇不能被遗忘。人类比魔鬼还要可怖,染色的蝉蛹都变成了血色。我从不信枪,道德地带到审判席,越是想要忘记的回忆,越是每天都要想起。
实拍和动画的结合,更有遗失后重新得到的无声版电影碎片,尽管题材残酷,但仍使得这部纪录片在写实的同时有了艺术上美感。不管有多少人否认,历史从不忘记。这点上,中国人感同身受。
#47HKIFF#@PE是一个令人揪心又气愤的故事。作为大屠杀的幸存者,本身就遭受到很多折磨。逃离之后又被利用和欺骗,一次次被迫回忆那段经历再次被伤害。历史不该被遗忘。一方便警醒我们不要犯错,另一方面,也能让我们看到人性之恶。
64/100动画与真实纪实影像结合,讲述堪称传奇的欧若拉的苦痛经历,可惜实在味同嚼蜡。哪怕最激昂处,也没法引起波澜。
因为课堂上案例对这个事件熟悉所以想仔细了解。发现和我知道的差不多,用动画表现遗失甚至不可获取的记忆也是无奈之举了。亚美尼亚的残缺记忆还有人在不断尝试重建。好莱坞的高位者可以对一个年轻的大屠杀幸存者女孩毫无心理障碍地剥削。Q&A导演表示最后的字幕中提供帮助的土耳其机构创始人面临终身监禁
75/100
后半部分节奏太慢,可惜了题材和美工
具有时效性的历史会在后代的回忆里淡化成一个概念,祖辈的慌乱、伤痛、羞愧或耻辱都变成书页中的某段被翻阅。翻阅即是阅读后就翻走,感受过就遗忘。但总有人念念不忘。导演Inna就没有忘记其实并不属于她的回忆,她的身份自觉成为亚美尼亚的历史自证。她让她的同胞以及国际世界不再仅以旁观者的身份去看待土耳其屠杀亚美尼亚的悲剧,而是通过她的电影语言在某种程度上以介入者的身份去感受去经历去记得。为了真相、为了人民、为了国家,电影中的Aurora一遍遍地叙述她的故事,一次次地重新经历她的苦难。而电影外的导演Inna把这部注定小众的电影亲自带到美国近百个城市放映,一城又一城地回答着相同的问题,一天又一天地面对单调与疲惫。在安娜堡见到两次导演,特别感动,不止电影,还有她们。在流动的历史中,她走向她。
一定很多人会把它和《逃亡》做一个比较。相似的中西亚难民逃亡轨迹(亚美尼亚逃往美国vs阿富汗逃往欧洲),相同的动画/真实影像结合的处理手法,但前者没有为逃亡者设定一个光明的尾巴。相反更深入探讨了在第一世界如何被当作政治筹码消费、利用,并二次伤害。缺点有,但绝对难得可贵的题材。土耳其官方至今否认这段大屠杀历史,而为本片提供帮助的土耳其机构负责人则面临终身监禁。
访谈+动画+旧纪录影像,每一场战争中受难最深的都是女性,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侮辱
7。
#塔林波罗的海#动画和史料结合的方式重塑一部遗失的影片
我说不出话,一切语言都太过苍白无力。
非常沉重的纪录片,不仅聚焦了种族灭绝这一黑暗历史,也藉由Arora的个人经历去拉开了人性、政治的黑色影子。
在中秋节这天来看的电影,非常惊喜地在现场见到了导演。爱电影的人眼神都是纯净的啊,这是今天最大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