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伟把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演活了,特别生动自然,也感人至深!
一个优秀的喜剧背后必定隐藏着一个巨大的悲剧。千百个王抗美在街头与你擦肩而过,被拥挤的人潮、嘈杂的歌声所淹没,成为没名没姓的弃子。有人以微薄之力为其写书立传,然又有谁敢为千千万万的他们埋单?
像是纪录片了。草根和底层的真实生活,理想的破灭,无处可逃,中国中年男人的悲哀。对其中剥鸡蛋的镜头印象很深刻
写实主义手法,不温不火,却是无比黯然无比荒诞。小人物见大社会,处处都是讽刺,处处都是无奈,处处是黑色。这就是中国小县城的老无所依啊,太真实。哎哟这片,相当可以了!范伟同志真影帝。8.4
这片各方面都比《钢的琴》处理的得当,分寸掌握的极好,悲中带喜,让人笑里带泪。PS:范伟是个好演员。
范伟演的好啊!影帝风范啊!
因为《钢的琴》而补看了《耳朵大有福》,原来是个长久以来被我忽视的好电影,感觉很像谢飞的《本命年》,是更具生活质感的反励志电影。同样的绝望,《本命年》中最后可以用死来为李慧泉解脱,而“欢迎整死”的王抗美却无路可逃,只能用高唱《过雪山草地》来反讽这好死不如赖活着的人生。
张猛的处女作还可以,人物身上有刺刺的隐忍跟焦灼,当然相当程度上来自于东北话的泼辣套路,缺点是冷场戏挺多的
范伟贡献了影帝级的表演,简直好得让人颤抖。张猛是个好的观察者。看这部电影,也就理解了他为什么会接拍《一切都好》。不是什么艺术对商业的妥协,是因为他本来就喜欢表现生活,不是说质量稍高的生活就不再是生活。
东北贾樟柯,写实性非常强,各种文化符号以及脸谱人物,乃至那些流行歌曲,都太让人熟悉不过了,往前往后各捣10年,好像百姓都是这样过来的,什么都没变。中国电影史上其实从来不缺少这样的电影,不过事实却是如今想这样拍敢这样拍的电影人确实越来越少。范伟(至少)10年前就该拿(至少)金马影帝了。
当范伟在空无一人的街道上唱起长征组歌的时候,我在想当他唱完,四周的黑暗和寂静会将他再一次吞没,生活的悲剧不会因一时的豪气而消失,那首歌更像是他彻底湮没在生活之中的葬歌。
小人物最难演,范伟真的是一个不错的演员。很多时候好电影不需要大张旗鼓的宣传,期待越高反而失望越大,这种电影看完会让人心里一亮。
既然给了《钢的琴》四星,那这部就该是五星。相比之下音乐与画面结合得更自然,且带着诙谐戏谑自嘲的意味。写实的场景和故事,里面的每一个市井小人物都曾经出现在身边的生活里。范伟演得很好,情感克制却让观众非常入戏。生活在残酷现实面前的无措无力和无奈,被打成一地碎片,也闪着微光。
不得不说这部剧真的是特别棒,范伟对这个角色的诠释很到位,特别是感情拿捏的很准!
1看不出是08年,我以为更早。2剧本太强大!繁简得当,节奏控制好,细节充分,很有想象力!3范师傅演技太牛!不多说。4编导对人生和当代社会认识很透,角色非常有代表性。后半段的困苦让我心里不舒服,我担心编剧最后解决也不是,不解决也不是,很难处理,结果最后就那么结束了,牛逼!5别被海报骗。
以前总觉得经历再糟糕的事,一切也都会满满好起来的。而真实的情形是日子常常是望不到底的黑,找不到救命的稻草却有人需要自己的依靠,被压垮了肩膀也只能咬着牙站起来继续走,生活是一种勇气。
看得蛮感动的,我身边的叔叔伯伯就是这样的生活,善良、纯朴但是也倒霉
范伟从这部片子开始成为表演艺术家。张猛《钢的琴》是失落的阶级,这部片所写便是失落的时代。人的生命在时代的更迭中被赋予更多的可能,但也意味着更早的没落。片中无处不在的流行歌曲与王抗美的声影对照鲜明,如此一部好片宣传时还要被冠以喜剧之名,除了无奈,还是无奈。
手法技巧还是粗糙幼稚了,尤其前半部分。最痛恨配乐,七拼八凑令人烦躁,丧失注意力。明显模仿早期的贾樟柯与孔雀的理念,但都不太成功。比较好的细节也有,比如在援朝家与老爸的对话,还有结尾的远景长镜。这片子竟然是蛇头豹尾的结构,后面挣回了分数。
说是范伟演技巅峰个人不敢苟同,不是说只要是这一类反应底层现实苦难的就一定需要怎么样的演技,讲道理单是按剧情的矛盾冲突看,真没有特别需要演技炸裂才能表现出来的桥段。这片子的剧情安排更像是个电视剧改编的电影,漫无目的,晃晃悠悠,或者说像个纪录片,完全没有规律的表达了一个国企退休的老一辈的生活状态。。。说是文艺片吧,主题太模糊且没有精心设计,说是剧情片吧,这节奏要在电影院能看睡着。。。食之无味,弃之不可惜。另外豆瓣动不动就给国产电影还在摸索期的片子上高分,实在是难以苟同……会让很多人以为里面有遗珍,但其实就单纯是编剧和导演实力过于普通了,只是没有一些现在的小鲜肉流量派,看着表演略微顺畅些罢了,又或者是有人故意厚古薄今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