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孝贤的乡土,杨德昌的出走,李安的父子关系,哪里都学一点,融合得还行。胶片的颗粒感留下时代的注脚,一眼望去是看不到头的乡愁。
★★☆出走與歸來,兒子與父親,鄉村與都市,宗教與民俗,生離與死別,人禍與天災,一切符號化的表達背後,訴說的也無非只是活著之苦,若沒有一句“能夠留下的蚵仔最肥”點題,談苦毫無意義。膠片拍攝卻沒有膠片質感,畫面有時候粗糙得讓人以為是DV拍攝,有時又調色用力過猛;台詞收音也有問題,一時聽起來很悶,一時聽起來又如炸麥;配音塞太滿,海潮聲調得太響,民樂的宗教味過重且部分段落顯得吵鬧,最終,觀感落得紀實同時又過度修飾的分裂。
回不去的旧时代
大驚喜,竟然有一部國片讓我想到安哲跟處女之泉,2019(暫時)最佳國片
电影拍得很粗糙,却很接地气,将台湾渔民的生活,家庭之间的关系,及其所面临的困境,都表现得生动有趣。
过度装饰而遗憾内里单薄。
胶片
下陷的身分和環境泥沼,刻板性別角色的枷鎖,期待著撬除艱難的肥美,是段有聽覺的影像詩
景粗物糙,卻反而造出一股符合劇情的生猛。好面子文化的觀察甚為淋漓。
一種介於魔幻寫實與台灣新電影時期等風格之間的相互摩擦,形成一股別樣且另類的台灣西南沿岸村莊紀實。青年返鄉─這類不管在任何藝術媒介都不顯得過時之主題,在結合著父子關係的從隱密到親近、傳統文化習俗的薰陶洗禮、迷茫迷惘的人生方向感等三線衝突下選擇妥協。社會的變遷,環境的迫害,以及最後那具聯想空間(前後呼應)的對話當中,皆賦予本作塗上一層難以名狀的悲愴淒涼感。
两星半。当16mm这种外在的东西也成为一种特色的话,可见内容的不温不火,遇见大佛那场戏是技法的控制,但有时创作一旦亮了技巧,反而更让人掂量了轻重,我觉得放在这样一部风格的电影不合适,海边的画面很好看,好几处我想到了《长江图》,你看这些都是天然的东西,天然的海,天然的村落遇到了事情,天然的宗教,以及天然的胶片,这一切怎么用呢,海可以再想想。
“留下来的蚵仔是最肥的”全片最喜欢的台词。所以不是留在哪儿的问题,而是如何留下来,怎样努力留下来。最后一段海边沙滩的景,想起风柜来的人,和里面的四面环绕、身临其境超大天窗电影院!(原话怎么描述的我也忘了
悉尼台湾电影节,挺惊喜的片子。配乐很好听。人生艰难,真假虚实,出路在哪里呢?
2020-476
導演想表達的太多了,擠在90分鐘裡就顯得敘事十分混亂且沒有重心,甚至最核心的阿吉的自我矛盾以及和父親的關係都沒講清楚,卻把大量鏡頭交給地方拜神習俗,配樂方面也是大量嗩吶大鼓,導致整個觀影過程非常沈重壓抑。題材並不差,但導演的功力還不及格。
不论出身农村还是城市,信仰怎样的宗教,有怎样的家庭,人生总是太过艰辛,所以才依依不舍。林导也很和气散场以后一起聊了很久,完全是台湾电影的未来!#悉尼台湾电影节首映
同一时间线里镜头内外看到的是两种不同的故事...
配乐太抢了
近兩年華語片傑出的新銳佳作之一。食畢全片後,對於去年金馬皆無給予本片入圍席次的遭遇感到匪夷所思,要論導演初次執導長片的火侯、對於美學的概念,皆為上乘水準,更充斥著台灣新電影時期的那般狂妄卻又寫實的躁動感,與其拿《蚵豐村》與蔡明亮的《青少年哪吒》來相比,我覺得它更像是魏德聖的《海角七號》,人設與場景的草根性更具層次,遊子離鄉並紮根於異鄉,返鄉日面對自己最熟悉卻又陌生的歸根之地,城鄉之間的代溝之矛盾便呼之欲出,人都會因環境而改變變,歸根於誰?又是歸誰的根?因此而逐漸離散的還是親情;對我來說,《蚵豐村》表達的情感相對私人、亦是異鄉遊子們內心那條結痂的疤,摳去後,不會出血,卻留下了無法復原的痕。
有形无魂,除摄影外几无亮点,想看海岛风景,也捉襟见肘。就连南投口音都没嘉义听来顺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