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4日,要是家书的豆瓣评分少了0.1分,都只能怪电影资料馆的空调坏了,而不能怪阿克曼的实验性表达。
三个关于母女的双重奏:台前是两位塞里格、文字是两位普拉斯、幕后是两个阿克曼;80年代的阿克曼是完全属于音乐与舞台的,简单的陈设也可用声音来弥补,塞里格侄女Coralie将普拉斯的信件以利刃般的声音读出(不同于阿克曼自己在《家乡的来信》中几乎被地铁淹没的声音),两位演员轻易切换的混沌视点也是一种“你中有我”,法语的“S”在耳边制造高频划痕;因此即便是最阴郁的话语也被赋予活力,这便是阿克曼/普拉斯生命力的究极矛盾,但在创作中,她们相信自己是快乐的。
赛里格与赛里格的话语构成了两条频率不同但互相缠绕的音轨,母亲与女儿互为对方的半身,宛如毕加索的镜中少女。伴随着舞台环境的极简化处理,丰富的画外音使《家书》更为接近那类档案电影,声音唤起影像,复杂音轨之间的碰撞创造出重峦叠嶂的幻象。书信、女性房间、轻声哼唱般的絮语是阿克曼电影中的常客,自我投影、自我书写、自我毁灭也是她永恒的主题。
4.5振聋发聩又令人心碎。如果说芭比是女性主义入口的漂亮拱门,这才是进入后真实的样子,不适,不忍直视,那么难过,却也那么理解。美好生命的陨落就在这一个多小时几平米和不间断的文字中发生了,每个女人的一生都是一出戏剧,也许当她们开始称自己为斗士、战士的时候,就预示着它将是一场悲剧了吧。阿克曼总是在用最少的可能性,探索为女性发声的最大可能。
如果平时号称关心妇女、饱览群书且是影展常客,连西尔维娅·普拉斯x香特尔·阿克曼都看不进去,不妨反省下自己是不是真的有想象得那么包容开阔,还是把这些当作装点自己精神门面的花瓶。都2023年了还在扯这一点都不电影,又开始抑止女性创作了咯?高清戏剧电影也是电影,戏剧的命也是命!
这片都看不进去真的不用看阿克曼了
决赛的晚上,看美人儿们读家书,声音越开越大,试图盖过外面男人们的鬼哭狼嚎。
双声道的复调格式营造了一个被缝合同时又是被断裂的时空,母女交织的对白是另一种“声画分离”,她们的灵魂和身体在撕扯中达到深情拥抱,在跳出现时情境的书信格式中共同完成女性在婚姻家庭中对自我追求的书写,绝望如重温钟型罩;这是一间女性呐喊的房间,是对渴望拥有属于自己房间的一封封信,某种程度上和《家乡的消息》一样是来自另一空间的输送,最终抵达“死亡这件我很擅长的事”。
阿克曼,没有什么她不能拍的。这部是德菲因塞里格和她的侄女(也是大美女)读了一个多小时西尔维娅·普拉斯的家书。享受啊。怎样,漂亮的人在那发呆一个多小时我也乐意看
这里有一种惯常母女视角的翻转——这里是母亲的视角,母亲在诵读,女儿是幽灵,家乡的消息的反面。不是真纯读信,是RoseLeimanGoldemberg当年的戏剧剧本,材料全来自普拉斯母亲编辑评注的lettershome,一个背景是因为普拉斯死后版权握在“害死”她的丈夫休斯家,所以相当长一段时间普拉斯的出版物都是被休斯势力篡改的,此戏剧出自70代末一女性戏剧项目,某种程度也是为普拉斯的正名(真正的未删减普拉斯书信是这几年才出的)。
三星半吧,大概就是抱着看大银幕上美人演的舞台剧的心态来看,虽然拍成电影变成了更加直给的亲密讲述,但好像也没有更多了。可能还有一点就是虽然是母女对话,但更多体会到的不是母女之间的关系,而是一种有才华的女诗人被婚育摧残(?)的惋惜,看完的感想是她要是一直有女性好友/母亲在身边仿佛就会好很多?3.11.2023艺海
母亲和女儿相互心系着对方,而这份感情也成为了痛苦,明知自己最绝望的时候只能想到母亲,却又担心自己成为她的负担,“我很好,真的很好,你看我就要功成名就了”“妈妈,我真的好累,好痛苦”“我不需要你的钱,你留着为自己养老吧”“我找到了世界上唯一可以与我匹敌的人”“我一定可以独立”,母亲的眼光和痛苦藏在说不出口的关心中,爱是辗转反侧,千钧之重,女人该如何走出反复重演的痛苦,为何连最亲爱的人都无法分担分毫,“我再也不想对上帝讲话了”“我再也无法奉献爱了”,原来是上帝从来不爱女人。
去先锋谷前的夏天,在绿皮火车上读《钟型罩瓶》,黄昏到深夜,借着手机微光,惨绿把人笼罩。“Itwasaqueer,sultrysummer.”时代处决了罗森博格夫妇,而普拉斯本人在接受电击治疗。她不仅如角色般被困瓶中,也是钟型罩瓶本身,与其融为一体,像蒙克笔下尖叫的角色。《家书》里完全展现了普拉斯本人同《瓶》中主角的镜像发展。Akerman依靠信件的语言构建了实体的房间,以此来承载母女二人不断变化的关系,同时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母亲与女儿一同娓娓诉说,极其亲密又遥远。与母亲的对话,安抚,阴影般重叠的声音,母亲如拉开悲剧开场般重复“Ted”,普拉斯自言自语的疯狂,母亲最后的叹息。一个充满野心与才情的诗人就这般与十七岁想象中的自我越走越远,融化在危险的世界里然后毁灭。流了很多眼泪。
艺海剧院/感谢自己抢到了好位置。普拉斯阿克曼德菲因太好了,太好了。
4.5stars.可以看作阿克曼的自我宣言(同样是漂浪、对抗、寻找身份的普拉斯,坚持想要找到一种喜剧式的笔触),两个演员微妙的身份错位(现实中是姑侄)所带来的间离(场外),以及阿克曼展现她切分单一场景(并非通过时延)建构流动时空的惊人才华
好像看了个低清版本的nt-live,对白处理怕不是《寒战》的灵感来源。
实在是很神奇的电影似乎一切议题都被拆解为两组元素:女儿与母亲-表达与倾听-声音与画面分别对应着两条相向而行的路径声音叙事中女儿的命途构成了绝对的焦点而画面表演则涌现着所有被这一叙事压抑的能量在这里母亲似乎才是不幸的最终承担者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说家书正面是女儿的痛苦背面是母亲的痛苦而整封家书则对应着这样一个“女人之屋”的实验装置里面只回响着女性的痛苦
#香特尔阿克曼回顾展#阿克曼作品top
劲道很足的独白表演(感觉处理成独角戏也会很漂亮,而两个演员的设置无疑推升了能量值)。通过两人交替,附和,合诵,节奏和情绪的处理有了更多可能,也更突显母亲和女儿两种身份分别和独立女性自我认知之间的交锋。文本丰盛有力,细腻、善感、神经质、天真、骄傲的普拉斯和阿克曼!
@MUBI故意的脱节感。看阿克曼如何将别人的故事变成导演、主演的故事,然后变成观众自己的故事。与《家乡的消息》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