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改制片里描画生产单位和再生产家庭单位关系最为细致的一部片,不愧是女性导演。有关新厂长批准女工回家带孩子照发工资以让丈夫安心工作的情节,既可以是先锋的(“家务工资”),在某种环境下也可能变成保守主义要求女性回家的话语。打破谁当女婿谁当厂长的父权制权威并试图对特权阶层的血缘继承进行改写,十分难得。但新的讲经济规律而不讲政治人事的厂长管理制并不能脱离父权和男权的语境,两种路线的斗争下一切仍然必然是政治化的。但在高层斗争的裂隙中确实爆发出了基层工人民主和性别政治新的可能性。只是最终,主要冲突和矛盾点的解决仍然表现为一种父权制安排向另一种的让位和过渡。
把握时代脉搏
tag:大陆,1981。7分。1980年代一批关于“选继承人”的影片之一,在“影戏传统”里借了古典故事套路(选厂长=选女婿),又各种直指WG到新时期政治转型的具体事件(拉帮结派搞党争,家族政治,面子工程,人事vs业务,体制改革),还能插进去一个多角自由恋爱vs父母包办的故事,反一居然是个人事主任+马列老太太。剧作上亮点很多(买鸡那场戏写得太厉害了),视听上比较普通(不过结尾主题句直视镜头打破第四堵墙还是有点意思!)
举贤不避亲,举亲不避嫌——出入官场,讲话办事讲究分寸。用《当代人》的话说,就是恰如其分。两位女主分别代表着「自由恋爱和包办婚姻」两种生产模式,选厂长or选女婿,搞人事or搞政治?谁都知道改革变法不容易,作为王安石那样的改革派和周秉义那样的实干家,蔡明不能像纸上谈兵「唱高调」的知识分子一样,办事儿总是放不开手脚。没有「封建关系」保护网,市场里有「宁做鸡头,不做凤尾」这句俗语替他说话撑腰。而生活在假象里「一向软弱」的知识分子在《人世间》里似乎只有两条路可走——不是主动「入赘」做上门女婿,就是被「导演」安排出局。作为组织和动员群众的专家,蔡导认为,身为女人的周蓉没有「女人味」这种天赋是导致其婚姻失败的根源。求独立人格而不得的女性势必要按「导演」指示学着示弱和驯顺——做个「思想解放」善于假装的演员。
当代青年形象
小学时学校组织看的。
当代人的写照,男女为四化建设投入力量,生产和生活问题不可避免,有趣的是最后涉及妇女解放问题的情节,力劝女工回家当家庭妇女,为工程师丈夫解除后顾之忧。与《真是烦死人》里形成不同的女性选择态度。提倡求真不弄虚做假的年代,赤诚之心搞四化,建设新时期。最后打破银幕墙壁“压力变成动力,我们的社会就是这样前进的吧。”实现社会观念传输。总体而言,人物形象较为多面地触及现实的各种问题,生产生活,自由恋爱,个性解放等密切相关。
不错的剧,我希望永远看到你的真相,你不知道它是多么迷人
尽管题材老旧,但叙事扎实,倡导的价值也比较真诚,批判体制中的丑恶。女性意识也已经开始萌芽。
d
12个有名又有姓的人物,无论是先进是保守还是落后,虽着墨不一,却个个使人感到真实可信,有性格的光彩,有立体感
黄蜀芹导演的电影不可不看啊
这不就是要冲破那貌似一切正常的“楚门的世界”吗?80年代最初两三年的电影都不浪费时间去装深沉,也不降维,都是在探讨最重要的事情,格调也最高:为“当代人”设立标准。但是在一百多年历史里面,下降曲线是不可避免(?)的,比如回到1911年。从那之后十几年,连孙大炮本人都在降维。另外,不觉得这部电影的音乐很牛逼吗?施光南大师作曲。在那个时候已经娴熟于后来我们在伍迪艾伦2000年之后电影之中的那种轻喜剧音乐风格,和类似于音乐剧的视听结构的碎片。当然,导演更不用说了。记住,凡是我们现在淡忘的,都是故意的,被有意操控的淡忘。
2.5
80年代的电影从没让我失望,立意好、表演到位、颜值高、能量正、主题曲也是呱呱赞
81年就开始讨论国企职工人浮于事、产权改造、文工团解散、子弟职位继承问题,不过那时还是在国企框架内改革,后来在90年代末下岗潮和国企破产上发生的系列事件,不过是积重难返罢。
张甲田老师真男神!一身正气有胆有谋知识分子楷模!做体操都和家父一模一样!1980s初核心二大问题:其一政治和市场生产(力)该听谁?继续为树典型供养老于世故浮于事的"红旗"子弟还是认清现实换"鸡"前进?其二选择革命第三代接班人要能干还是要听话?讲出身还是讲专业?片中展现1981农村集市自由市场有多火热这本电影的脑筋就有多清楚.当然时代局限性也有比如遇到双职工家庭无法照顾婴儿问题方案是牺牲女性职业美其名曰"解除知识分子老公后顾之忧".瑕不掩瑜精彩的现实主义作品!4.5
父权关系在改制,不变的是女性牺牲。“啊,我解放了!”
又见四圈想不到,科长依旧添笑料。虽然工作没成效,厂长徒弟师娘叫。师傅徒弟就是父子兄弟,关系学!
工厂要经济,知识分子要雄起,老人要交接,女性要独立,习惯势力要由恶妈妈来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