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韦斯.安德森,怀疑《月升王国》的构图、设计有参考这部。
高赞有人说这片是苏联审查制度下的漏网之鱼,一看就知道不清楚苏联历史,以为苏联一直都是高压状态。实际上反斯大林的赫鲁晓夫本身就非常鼓励拍摄这类电影,因此挑战既有观念的电影在这个时期层出不穷。本片也有不少赫鲁晓夫时期的印记,比如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加加林和那个时期大力推广的“农业女皇”玉米。导演应该是颇有文学兴趣的人,开场就是《小王子》的序言,片中更是用了不少俄罗斯文学的梗。本片充满了童真谐趣,幻想部分极富想象力,画面特别正,特别意外的是这么一部电影居然还有特效镜头,最后打破第四面墙更是让本片的幽默戏谑风格发挥到了极致。
学生时代何时了?童年往事知多少。校长昨夜又下令,无趣不堪回去寝室中。问我到底想干嘛?夏令营沙滩牵着小妞裸奔跑。
无法忽视的政治隐喻儿童闹剧与成人暗语之间几乎只有一线之隔//电影化的表现手法一箭双雕//当然也可以看见什么就以为是什么//看到一条联系到《操行零分》的评论确实是有趣的横向比较//20210514银幕4→5//果然无法抵御银幕和公共观影的乐趣~
优秀的政治讽刺电影,儿童视角可太好笑了。你为什么要害死自己的祖母——巨型问号❓不要认为我是胆小鬼,为了你我可是脱了裤衩钻的荨麻地!你们在干什么,蛤?/俄罗斯大师展@大光明
俄展at大光明。“孩子是营地的主人”,把孩子换成人民,就是一场苏式笑话,遮挡、告密、向左又向右,甚至还有“跳到那个岛”,种种讽刺微妙地融入喜剧桥段,让大光明笑声四起的,是这种从历史投射到作品里的、意识形态的解脱感,就像有如《米兰奇迹》的飞越银幕。片头说给曾是孩子的大人和会成大人的孩子,打破、或不如说拯救“德宁同志”性的,正是个人不受控的创造性,是化血仇为血亲、问号送葬的幻想,在这个意义上,儿童片都是反体制电影。你看,贴地跟拍猪跑,像不像《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告诉我,莫斯科被大火烧,不是白白给了法国人吧?”
6。共青团夏令营,红领巾天上飞
可以和《操行零分》放一起看,不同社会体制下面对同样的题材,表达的重心有什么不同。蒂宁?列宁?棺木想象很逗趣,问号标语很俏皮。守纪律、听指挥、展示才艺,学校就是社会;想用意念控制但无效,生命只做自己想做的事。窥探举报者躲在暗处,所以镜头中也只露出脚。莫斯科会被一场大火烧掉吗?法国人会投降吗?换血就能从有血海深仇变成有血缘关系吗?破除尘旧陋习,向左、向左、再向左,是右吗?猪和孩子的对视,这么认真的看完电影的观众们,是不是也太严肃了呢?让我们跨过这条河,跨过这阻隔。
想不到90年代甚至千禧年前后的大陆小学生活和60年代的苏联小学生活不能说很像,简直是一模一样,不仅在校园建设上、管理风格上、学生穿着上、课后生活上,还有赤裸裸的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其实影片开头已经打出大字,表明本片既属于儿童片也属于成人片。故事中讽刺苏联政治的情节不要太多,例如“孩子是营地的主人”这条反复弹跳的横幅和口号,例如德宁的专断与无处不在的小报告,例如开家长会要遮挡垃圾堆,例如吃饭不许交头接耳。至于这方面与大陆是否相似,我就不知道了。反正当成儿童片来看就已经够乐呵的了。另外,不得不说同是社会主义国家,影视作品欣赏起来就倍感亲切,哪哪儿都似曾相识,总有种“这些小娃娃不就是当年的我吗?”的感觉!
俄罗斯版《月升王国》,韦斯·安德森一定超级喜欢这部电影。每分钟都有笑点,充斥全场的欢乐。
最后某个只有一句台词的同学再次向全场观众重复他的台词时,大家应该一起发出一声“滚开啦!”那就完满了哈哈哈!如果电影放映情节代表了策展人轻轻黑了一下这年头流行的遮挡放映,那一群高喊“电影!电影!电影!”的小朋友,就代表了敲碗求电影的影迷了;竟和《自己去看》一个导演,超高反差萌,全程高能,葬仪队伍组成一个问号怎么想出来的,红领巾少先队们一个个超级够朋友,集体留口粮算什么,蓖麻地里扎几圈成年人都做不到的仗义!以及黑龙江的波涛是什么梗,到底是怎么混进苏联笑话的噗
克里莫夫的毕业作品,拍摄于赫鲁晓夫执政的解冻时期,少先队先锋营的儿童故事带有社会讽刺寓意。祖母葬礼上的遗像酷似赫鲁晓夫,父母日迎接庆典上的大奖是玉米—田野女王。赫鲁晓夫本人看过电影后居然同意通过审查,本片上映后没几天赫鲁晓夫被迫下台。找到一个俄语论坛的讨论串,他们更多是怀念在苏联时期先锋营的美好童年,电影有很多特定时代文化背景的笑料。许多人多年后支持管理员戴宁先生的维护纪律举措,因为先锋营的首要目标是确保孩子们的安全,保证孩子不被淹死、不得疾病,而不包含教育职责。告密者的身份也没有定论,甚至不确定是男孩还是女孩。(https://www.kino-teatr.ru/kino/movie/sov/1897/forum/f64/)
看过本片与《月升王国》的对比介绍特意找来观摩,抛开政治讽喻,依然是一部妙趣横生的儿童电影,尤其是小朋友之间真挚的友谊和对集体主义天真的反抗,看来身处铁幕另一端的老大哥,也是十分向往自由。
营地主任宣布开除伊诺奇金,他则盯着天上的飞机,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想象中的送葬队伍,一个大大的问号;“莫斯科会被一场大火烧掉吗?”,“原来你是我的血敌,现在你是我的血亲”;女同学送的可爱的花,男同学口中愚蠢的花;不允许伊诺奇金待在这儿,特立独行的猪却想来就来想跑就跑,给孩子们称重就像养猪;“最重要的是汤,力量都在汤里了”…其它调侃:向左向左再向左,不受待见的很好笑的契诃夫,嗓门喊出的警报,此处观众鼓掌,遮挡放映,玉米飞上天,对检阅的狂热,隔离和消杀(现在可以拍新版了)…大人们曾是孩子,孩子们必将成为大人。一直在发问的13号同学:“你们在干嘛呢?”,你们知道自己在干嘛吗?和导演后来的《自己去看》反差太大,不过喜剧也有严肃的内核,其实也一致
不仅仅是儿童片,而是借儿童视角来反讽成人与社会,关于专制和官僚,探讨了儿童的个性解放与个性消磨。童趣十足,宛如阳光灿烂的暗黑故事。科斯金天真烂漫的想象,各种有趣的故事与细节编排,儿童演员极富感染力的表演,一个傻子一般的角色存在更是有如观众一般的存在,创意十足。结尾更是轻松打破第四堵墙。
苏联主题策展,一个小淘气鬼在全校师生的暗中支持下“战胜”了独断专横的校长,成为家长开放日的绝对主角。拍这片固然有成人讽刺动机,但满满的纯真童趣就看得很开心了。苏联蒙太奇照旧厉害,相似画面转场、小男孩YY祖母的搞笑葬礼、半夜演奏的吓人雕像、医生大嗓门喊出来是警报,还有最后的抠图飞
精苏值满格,笑到滚地。一开头说Мыкупаемздесь的时候真的像极了俄语教学片!!!本来就是大人的事,小孩不懂大人的事(问号),内心是小孩的大人也不懂大人的事。“外面的世界”透过缝隙问“你们这是干啥”,这个世界的人不正常lol像极了赖声川戏里总有的那个自顾自乱入扫地的人。Outsider,check.@大光明
万万没想到导演后来拍出了自己去看,他真的很全能!借小男孩不顾禁令跟村里小朋友玩被驱逐,既展现了夏令营老师和小朋友的善良,又有zz讽刺意味!城乡二元制,参加夏令营的都是城市里的小朋友,可夏令营就在村里,小朋友却不能参加!负责人死板一根筋,排练节目不考虑小朋友的喜欢,并且家长开放日是为了讨好有权势的家长!而天真善良的小朋友没有被负责人带跑偏,他们收集食物,甚至染病帮助小男主反抗负责人!最喜欢的片段是小男主想象中奶奶气死后的葬礼,那个大问号,还有群众对他的职责,太有趣了!第二是他夜晚才回到营地,恍惚间误以为门前大道两侧的石像活了,有点儿恐怖,但很符合小朋友的心理。接着是藏在了演讲台下面,真是最危险的地方就最安全。第三是小伙伴装病,医生忙前忙后致敬默片喜剧,特别逗。第四是开放日排练!真的,自己去看!
绝妙的讽刺喜剧,以一个儿童营地为剖面样本,将一个小社会状态拍得妙趣横生,且充溢着各种指涉,细想全是暗喻——体制内权威化洗脑教育,师生携手共抗,体重升降表影射的工农业大增产(以及结合当时的“玉米女皇),墙外世界的“危险”(与当地孩子的逐渐走进,从“你们这是干啥”到直视镜头宣告电影结束),告密者的脚部特写,臆想中的葬礼问号。实体演绎何谓手动遮挡,银幕上出现的黑屏和学生们高呼的“电影”,构成既富有时代特征又绵延至今的隐痛,苏联笑话永不落幕(忍不住现场鼓掌)。其实和《自己去看》相比,仍有辨识度——比如转场、长镜和镜头的旋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