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斯从开始就是文学范儿
诗影像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一个普通人的心灵转变,貌似较散乱。
5。小品片略显拖沓
哈斯早期的平静温馨片,陌生的旅馆这种反复出现的主题,跟晚期的风格旨趣迥异。
喜欢大量的场景内音乐,几部里妙用了钢琴提琴手风琴鲁特琴留声机…哈斯一定是个大大的音乐爱好者。Holoubek在他片里很迷人。
2013/10/119:00FA
波兰导演沃伊齐希·哈斯的早期作品,电影小品,战争反思。战前的倾恋,战后的重逢,生存与毁灭都在一次次的道别中。再见,或者不见,个中意味充满生之欲望情之幻灭。
三星半。战争背景下的中产阶级生活
战争颠覆阶级
3.5,2020.04.20
1,好电影前松后紧大量音乐留白之前密集转场对话接后。斯拉夫人干电影这行简直天赋但太文艺没手艺容易挨操2,金庸写小说知识分子从来最无用最倒霉流氓韦小宝通吃宇宙此片黑得好。一场战争婊子混成了伯爵夫人博士教兽卑微地寄人篱下。3,communistiscoming
年轻人无法理解老一辈的道德观念老年人也无法理解年轻人的迷茫世道总在变变得连波兰人自己都产生了身份认同的怀疑他们在自己的土地上却总感觉像在做客究其原因郑智嘛无非就是战争和主义的问题
再见,再也不见。流逝的时光不复存焉。
半
极端浪漫主义、意淫狂魔、超现实——在哈斯都不是假名字。时空的突然确定,从永恒性到极具时代性再到永恒,话题和方式都是浪漫的;想探讨最大的问题,整体却像小夜曲;无往而往的家园,那里没有诗歌,只有自由灵魂,可调情者,不知何处去旅馆,羊、小鸡、狗(唯一的现实是那条狗长成大狼狗了,仅仅一瞥),以及超现实的现实。——它看起来那么平淡。电影是音乐性的又是戏剧性的,真好。那个时候勾引舞女也是靠读诗的;许多古典对位,你我的相遇和背叛之可能皆是来自对位,真好。女子,美,神态表情美极——stageillusion。他的超现实很清澈。超现实是事情可以给你的一种感觉(或者用哈斯的话说,是你可以给我的一种感觉)。
一点也不像东欧电影的感觉。
哈斯最早的长片之一。Pawel和Lidka始终是矛盾的,不管是前半段二人夜总会调情的幽默、紧张和对社会讽刺的对话中表现的Pawel的玩世不恭又带有家族保守气质的束缚和Lidka的成熟,对自由的渴望与不确定性,还是后半段Pawel的天真变成了愤世嫉俗,Lidka对社会讽刺的惊人胆量变成了资产阶级的尖酸刻薄。虽说突如其来的战争让恋人告别,而战争的结束让昔日恋人再度因缘聚首,对那段戛然而止的恋情的回忆甚至让他们对再续前缘产生些许希望,但二人终究不会在一起,车站的再见即是永别,如同本片的英文名Farewells。
原来只是一个很平凡的故事,我还等着有大转折和起伏呢~~~里面的城堡漂亮极了,那旅馆和旅馆住人很有人情味
跟其他和奥斯维辛有关的电影相比很避重就轻仅仅展现男主变成熟了还远远不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