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班在解放后拍了好几个讽刺喜剧,而且效果都不错。从喜剧效果上,这个并没有何迟编剧的《不拘小节的人》有趣,但讽刺力度绝对够。尤其方化演的批评家一棒子,代表了一整批人,包括当前很多审查部门领导也能找到他的影子。本片也是导演吕班及主演韩兰根、殷秀岑的最后一部电影。
看了这个才发现第一个故事启发了方子哥那部《死去活来》。
有点像相声,整体不如另外两部。但是第一个戏中戏启发了1987年的《死去活来》。个人感觉:新局长到来之前>不拘小节的人>这部这部的戏中戏非常像小品,其中最大的讽刺是“一棒子”评委,宛一个行走的广奠……更恐怖的是,现在这个时代依然还在搞同样的幺蛾子,甚至连“新局长到来”这样的作品都不可能公开问世了ps:1957年,《未完成的喜剧》被定义为“毒草”。同样是1957年,比利怀尔德《控方证人》和西德尼吕美特《十二怒汉》上映。
让吕班和韩兰根一跌不起的“毒草”作品。能看出里面讽刺了思想改造等一系列当年的热点事件,但对这种极其脸谱化的喜剧作品还是喜欢不起来。韩兰根和殷秀岑都用了真名出演。死去的殷秀岑“复活”责怪自己的葬礼过于寒酸,台下导演说着大空话否定一切指点江山。老妈只能吃没米的稀饭,殷秀岑却把烤鸡藏在床板底下,韩兰根只给老妈吃咬不动的大锅饼。得知老妈发财之后,韩兰根和殷秀岑便滴了几滴眼药水,来了几段猴戏熊戏,做回了孝顺的儿子。韩兰根在舞会上说大家都叫他小猴,不知道是不是在callback《渔光曲》。最后那句话挺好的,“这不是喜剧,而是怒剧”。
2019-08-03,看过太多韩兰根、殷秀岑了,说不上十分喜欢,可能让他俩一直这么搭档下去会是多可爱的一件事呀
四重讽刺:1)三个戏中戏的短片各有讽刺点,官僚习气、吹嘘自大、满嘴的主义口号;2)戏中自带的评论专家”一棒子“无限上纲上线,五十年代初期那阵子蔚然成风,导演是真敢拍出来;3)戏外自我证明,荣登”毒草“行列,此后二十年再无讽刺喜剧电影;4)电影里和海报上明晃晃地印着”没有完成的喜剧“,豆瓣词条能坚持十几年使用错名,也真值得敬佩!
自反性~大毒草...段子一般,但結構NB.值四星
难怪文革被批,确实敢拍,无疑领先了同期大部分作品,三反五反,假大空,不孝,窒息的创作环境,都讽刺了。
1957年
尴尬地是,抛开纲线大帽,单纯谈艺论笑,咸蛋超人造型的影评人“一棒子”的许多美学喜剧范畴的评价竟然是精准到位的。第一个故事死去活来,概念不错,也发挥了韩殷胖瘦之特长,但碍于篇幅没能展开。八零年代曾被扩写成方子哥领衔的同名电影;第二个故事夸夸其谈,立意偏差,有硬性归纳主题之嫌,其实观众并没往那个方向去理解;第三个故事就是刘宝瑞单口化蜡扦儿,韩殷都四张奔五的人,接站的时候居然觉着他们的妈太老?!……喜欢那个女报幕员!不仅因为她的台词。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3519433804/
以前在央六看过,忘了名字,后来重看了一遍。韩兰根与殷秀岑这对中国版“劳来与哈代”最后一次合作,采用戏中戏三段式的模式(3+1),讽刺了铺张浪费、满嘴跑火车、不孝顺长辈(化蜡扦)等现象,串场的故事则嘲讽了纸上谈兵、不实事求是的批评家(方化饰演)。可惜啊,整风运动中,出品方宣告解体,全体演职人员接受审查,片名一语成谶。
我个人非常喜欢,荒诞、黑色、讽刺、三段体、戏中戏、魔幻现实、解构主义,我大天朝1957年便有如此巧夺天工豪不输于黑泽明、小津安二郎的极品黑白片,令人唏嘘不已
发生在十七年历史时期的《喜剧的忧伤》。
3.4过于大胆直接
57年,尖锐文艺批评,戏中戏…
一群旧上海遗老遗少们的讽刺,笑话,偷换概念有一手
殷秀岑韩兰根联手绝唱,高明胜过私人定制。
8,吕班的经典讽刺喜剧,在某些角度确实触到了当时文艺创作的底线(那个易浜紫实在太露骨了),因此受到了强烈的批判。吕班是个天才,可惜在中国搞讽刺喜剧是没有前途,注定是要杯具的。
元电影银幕内外都是讽刺【http://f.xunlei.com/130549237/file/0303e96c-e4d2-4429-aca8-e644fb059dcb】【http://kuai.xunlei.com/d/9QXIBwJt9gC1C.hR7ef】
段落式,戏中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