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柄榴很喜欢这种平常故事见温情,其实人生不过是平常,真正能经历大风大浪的人也没多少。许多感动和落泪往往不是轰轰烈烈,而是温情如水的生活点滴。电影中的阿婆性格执拗,晚年虽然寂寞,可也性格倔强,难相处,幸运的是,她有个珊妹,还有个不错的儿子。虽说最终还是去了敬老院,但是观众对儿子的尽责也深表理解和同情,他能做到如此已属不易。老年人晚年总是孤独的,相比于金钱,他们需要的更是陪伴,可这也是社会对老年人关注的困境。但希望在敬老院里,他们能够得到更多的陪伴。
现在看这种老电影就有点上头,老太太只是怪,人不坏,子女不容易,但编剧笔下的老太太也不是很差的父母,保姆姑娘来了不长就和老太太愉快相处,也不要光把责任往老人身上推了,嫌弃老人难伺候,那儿子照顾好自己的妻子了吗?编剧导演没把锅往儿媳身上甩可真是太好了!与其追究责任,或许电影只是在演绎不同的人不同的孤独和难处罢了~~还是那时的导演和演员技艺高超,生活细节活灵活现,只是日复一日地希望养老问题能够更好地解决,希望父母子女都能找到自我,不要只为别人而活。
又快二十年了,华工露天电影院,好怀念此片。
极佳一部的以老人为主题的家庭伦理片,老人在最后觉悟了,获得了新生,这个结尾处理非常好,胡柄榴展现了第四代的功底
感觉讲90年代得广州和讲香港差不多,这也算是城市电影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安居我们俩,夕阳无限好
用朴素的人物和故事来呈现世间人情,描绘付出与感动。
老人不讲道理的也固执能够体谅就体谅同样老人能支持小辈就支持吧。
我觉得比我们俩好,景致什么的,电影娓娓道来,老奶奶演的也不错
胡炳榴确实是位大师,从子女角度看,跟这样的母亲生活在一起太痛苦了
城市发展、养老、遗产等社会议题被导演较写实地表现市井生活之中……早在1998年。字面上“古怪的独居老妇”似是《为戴西小姐开车》女主角式设定,导演从小处着手,加上潘予真实的表演,正是中国许多独居老人真实缩影。结尾还是温情并正向的,未必是脱离普遍状况的妥协,更像是对明天会更好的期许。
感人至深,后半小时极其动人。潘予老人刻画了跟几年后《我们两》里金雅琴一样执拗、保守而阅历丰富的老人形象。2021.04.24
B-跟《我们俩》相比剧作更丰富细腻,兼有港片和陆片的气质,但是更复杂的人物关系让两位塑造的角色显得没有那么突出,反倒成了潘予的独角戏,没有像宫哲和金雅琴有那么深的羁绊,展现出的感情有些许流于表面。
时至今日,阿喜婆仍是这个时代的缩影。
很细腻的电影,探讨了中国养老问题,电影里的温情还是很打动人的。
安居才能乐业!
特想再看一遍
与人相处得先懂得付出,懂得了解
广州电影最大的问题在于,真正鲜活的东西是很难用“粤普”对付过去的,难免失真了七七八八,即便是出现的粤北客家元素也无法锦上添花。潘予很好,白雪云最佳女配不该赢吕丽萍。
嗷嗷哭着看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