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遇见过这样的痴情女子,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但却从来不知道如何爱自己。
想起《阿黛尔的生活》的一句短评:“逼格不同的人,可以一见钟情,但无法长相厮守。”男主一再为自己负心薄情的辩驳无非是,我觉得你配不上我,和你在一起太委屈我自己了。她被鱼刺卡住痛苦不堪时,他看她的那眼就足够明白。(于佩尔也是青葱过的人呐...)
我最喜欢两人在悬崖边的一景。初相识却可以把生命都交付,那是爱情的开端。朝夕相处却相对无言,那是爱情结束的模样。
这就是为什么我总是无法信任男人口口声声的爱情。年轻的男人,你分不清他是喜欢你还是只是沉迷于他内心的激情和寂寞。这也是为什么我讨厌被知识装点过的男人,他们徒有其表的知识,只带来似是而非的思考,彻头彻尾的傲慢,仅有的宽和敏锐的情感也被毫不犹豫地抛弃了。
她是人海里悄悄淌过的一粒沙,那么虔诚而热烈地望着他,生怕一丁点儿闪失就会错失仰望的爱情;悬崖边上交付真心,亦步亦趋地追随终究拉开差距;“你将不再爱我,我可以自由地老去,我将脱离你的目光,从岁月的侵蚀中获得自由。”结尾一瞥惊心,杜撰的希腊行代表并不曾原谅你。
很是精巧的生活流电影,音乐用得恰到好处,作为情绪的标点,但丝毫不乱。年轻的于佩尔真是水灵鲜嫩,表演节制。以度假电影来说,处在侯麦和欧容之间,谈阶级问题很深入。此外则是过场戏神一样的非时序剪辑。不过就是稍稍三屉馒头了。
好年轻的于阿姨。两人一起过马路时,弗朗索瓦先过去那个细节拍得很好。
这部电影是《阿黛尔的生活》后半部分的灵感来源吧,床上对话的场景太相似了。随着电影的结束屏幕上出现的句子让观者陷入了思考:阶级是很现实的,但那些平凡到不起眼的女孩就不值得更好的爱情了吗?
一个细节:在遇到男生后的那个夜晚,她回到旅馆脱掉了衣服,与自己赤裸的身体开始了“对话”。
他们沉默无言,是爱情开始的样子,他们沉默无言,也是爱情结束的样子。看到有影迷提到过马路男主先走不等女主的细节,我觉得女主吃苹果,明明已经尽量轻轻的咬了一口,男主却还是说,你可不可以吃东西不要发出声音。不爱你时,你的呼吸声都是让人烦躁的。一直很期待最后的眼神,但是从女主从精神病院出现开始,每次看见眼神都觉得死气沉沉,凉气四溅。男主不属于现在出轨滥交种马型的渣男,不然他也不会注意到一个安静的女孩,他傲慢,且不知道自己傲慢,他残忍,也不知道自己残忍。
这种安静敏感逆来顺受的姑娘总是悲剧性的影片很节制不渲染不夸张只是最后忧郁的姑娘突然转向镜头的那个长久凝视看得人心疼感觉导演拍前面100多分钟就是为了这一个凝视原来《四月三周两天》的片尾是从这儿学来的
太伤感了,看完之后觉得我某些地方感觉好像她==....thisisthewayiloveyou.
片尾说“他也许路过也不会注意到她因为她是那种平凡但却需要耐去相处的人”他的朋友说的很对“你们很般配却有很大的不同”爱的开始很美好终日相处却无话可说所以逼格不同的人怎么做朋友
把欢乐和悲伤都埋在心里,沉默的力量。摄人心魄
不喜欢的时候就连你吃苹果时发出的声音都是烦躁的
两个世界里的人不是不可以相爱,《Jozee虎鱼》里的残疾女孩明显比这个女猪更明白,更善于经营和处理这种感情。这位女猪勉强着自己迎合讨好别人,令人食之无味又弃之可惜。与博士的爱情齐大非偶,结局如此尴尬悲哀。她当初被他的夸夸其谈所吸引在崇拜的同时又对其产生了依赖心理即是错误。PS于佩尔最后麻木冰冷的眼神令人不寒而栗。
情感纤细的人是弱者
Abovetheirheads,onthebranchofanelmtree,thebirddidnotletsing.Keepsilencesothatitdidnotflee.影片的主体间性结构便是从“见证/旁观”某事物到“成为”某种与其同质的自我,女主如好友一样为爱所伤,男朋友最终意识到自身也是思维固化内心封闭的盒中人,之前他将自身潜在性的丧失归因为她带来的消极影响。精英主义的无意识的软刀子霸权话语不懂赞美一个没有被资本主义的廉价重复劳动剥离自然主义之美的女孩,无的放矢地犯了某种修正主义错误,杀死资本主义所杀不死的,当然不是勇士是恶徒。我一直认为一个不知辩证法为何物的人是未被污染的人,比那些直接拿来当褒义词使用的人不知强多少倍。一个有趣的细节是女主吃什么水果都带皮吃而男友连桃子的皮都摸不得。搁浅在沙地还在徒劳地扇动翅膀的玩具飞机是“自由”的一个绝妙象喻。
【20161013】她天性如此。這不怪她。可她卻全部承擔。太沉重,太委屈,所以身體瘋了。明明是現實不公,她卻自慚形穢。如果男女換位呢?如果有人引導呢?如果強者再溫柔一點呢?明明有太多可能,卻偏偏讓人悲傷。
多美的电影啊,半夜连看两遍,对我来说真是难得。就是下载太费劲了,折腾了一个多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