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一男二女的情感纠葛,久远回忆中依稀难忘母亲的悲恸,与女方父亲不可言喻的禁断畸恋。《尽管黑夜》延续了格朗德里厄往作的一贯形式:寥若晨星的情节与对白,叙事仅作预设情境之用,成为完全服务于感官体验的基础架构;大量虚焦手持摄影,频用大特写、强曝光及人脸叠印,夜场模糊不清的视野搭配后期放大的环境音效营造极为真实的亲临感。2.性和暴力是天性;浊重的言语缠绵,人心异化的惊惧撕扯;浴池相拥/野林施虐。明晓交合之欢,却不谙肺腑之言。|“生活,它让我目不能视。”
@aribauclub4.5贝克特写:“一切有意识的试图将不可见与无法想象之事物重构为现实的努力都是徒劳”;而Grandrieux用纯粹而极端的影像证明了这种重构的可能。沉默中的浊重呼吸,一体多面的残酷撕扯,以及最后我无比喜欢的那一句:生活,它让我目不能视。
性与死亡的主题并不少见,但导演用充满实验、先锋性的镜头和叙事方式,更多是一种对观众侵犯性的感官体验。观影之后,如梦一场,切割着欲望与灵魂。
正如婴儿视觉中贴近其身的才能显现出轮廓,空间在這裡变成了一种随着距离消失的东西:人们被巨大的“無”幽閉,越靠近身体原初感官的东西越显现出形状;但“bodygenre”的body又不只是物質世界的感官,更是聯通記憶夢境想像,雜糅後被壓縮在狹窄的焦段裡。只可惜这种如梦如触觉的影像,长了是会消解自己的,企圖加厚音壁卻落入了將感官麻木的圈套;開頭幾分鐘讓我備受震驚,最終視聽本身卻變成一個自我陶醉的姿勢。
直接而從容不迫的轉場,虛實交錯的大特寫,有意為之的人工光線,曖昧不明卻又隨時噴薄而出的慾望和身體,充滿了試驗意味和趣致。
情绪驱动
十星。利用肢体和环境声作为感知手段,零星的台词只为将观众置入到预设的情景中,而后便是在仅有低语声和身体线条的画面中操纵观众的体验。填充空间的同时留出给观众臆想的间隙,以此构筑成最为纯粹的感知空间,所有的形式都为“身体感知”这一概念服务。//20210619第二遍//20220319第三遍
希望这部让常技师高潮的片子食屎。
最需要电影院的电影,在电脑屏幕面前比较难连续跟住感官的放大呈现。但跟住的时候,就像闭上眼睛,指甲划过大腿肌肤。但内容相对极端(还蛮传统的极端)的部分用同样极端的拍法,体验上感觉就有点正正得负了......
躲在黑夜中的肉欲再无法见到光明
黑夜的影子。一些印痕被“磨损”在表面上,它以残留的污渍、痕迹和纹理的形式穿越空间也穿越时间。目之所及:无数次过曝得透亮的是某张一动不动的脸,虚焦将沉睡在地表的皮肤唤醒;关上后又开启的一个“没有分隔或裂隙的风景”(像辨别纹理地在银幕表面移动)当场景内的声音与气味讲述所承受的张力时,麦克风的阴影也微微颤抖——带着褶皱折痕去做爱;感受被封闭的身体的所有密度。
像是一场没有出口的大梦,梦里尽是肆意流淌的欲望和充斥其间的暴力。
音乐太好了,就像凌晨和黎明摇荡稀薄的空气,一切气味都像嫩芽般缱绻而惺忪。第一遍看时候是新奇,第二遍是撕裂。和当时看完娄烨那种感觉相似但不完全一样,我感觉娄烨是用情节始发导向必然结局达到某种毁坏,而格朗迪厄是用物质影像对观众物质感官的撕裂,都很残酷只能说。通过电影对我的毁坏,长出新的痂,抽掉陈旧的血液,生出新的血液,在电影里实践死亡,我想可能这是为什么我们会需要这样的电影,它当然不是必需的,但是这是一种切身的体验。另一个特点是纯粹,它确实做到了某种我难以拒绝的纯粹,我性情里有这样的东西,纯粹的东西接近死亡,带有强烈的破坏性。过爆第一遍看有情色之感,高潮时候想起强曝光下这张洁白的脸,哀顺的眉,沾着泪珠的睫毛…第二遍只觉得刺目尖锐,施虐的景象并不是情色的,而是终极悲伤的,不愿再看。直觉/冲动/本能
欣赏无能
【4】与《新生活》似乎一脉相承,有限的叙述先生成情境,但又更进一步,纯度极高。夸张的舞台灯光去除具体空间,刻意的虚焦抹去了物像可能的延展性,回归为一种原初的图形,逼迫观看成为直面暴力本身的仪式。叠化用得漂亮,一些惊异的幻梦会有些想到大卫·林奇。
21/06/28重看。影史10+,总是会对这种事物感到恐惧,它抛弃了一切语境,从而获得了这些可被触摸到的情绪,情感。可能是续《生命之树》以来,再次感受到这种面向生活的巨大能量。
👍
难看
四星半!菲利普已经成为我的新偶像!悔恨没有多看几场他在学校的screening,看此片已经把我内心关注的主题拍的淋漓尽致,他是一个纯粹的创作者,他的镜头是他的所有感官。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