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优缺点同样明显的导演:摄影、色彩构图美轮美奂;叙事能力一团糟~东一铁锤西一榔头,抓不住重点,权当看了一出影像诗吧。
在烏克蘭影史上,這部片跟《被遺忘祖先的陰影》同處重要地位。但是本片的劇本和定義都要比《被》激進,而剪輯和鏡頭卻稍遜一籌。好歹,《被》那些運動鏡頭也是出自本片導演——伊裡延科之手!PS:喀爾巴阡山區的音樂很嗲!(觀看過程調了11次時間軸……)
#2021BJIFF#坦白讲十分晦涩,即使对乌克兰的历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仍旧觉得影片表达的东西不清不楚;加之主角家庭的五个儿子青年和成年后的脸实在太过相近,神甫的女儿又和其中三人纠葛不清,导致常常场景切换后根本不知道谁和谁之间发生了什么,谁杀了谁谁又救了谁,像一般人读百年孤独似的,不多看几遍完全不知道谁是谁……但是对于乌克兰民族风情的展现、美景与美丽的服饰、乡村民俗以及边境的战火之残酷都很突出,苏联人、德国纳粹、罗马尼亚人、本地游击武装和土匪之间彼此混战你来我往,让整个电影一直笼罩在悲剧的色彩下。
诗电影—表达的内容复杂繁多,远超于电影本身,但电影本身又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载体来表达,运镜就是手法,镜头内容就是韵脚。乌克兰东部和西部的民族冲突也是非常复杂,理解起来真的挺难。好几个镜头和帕拉杰诺夫几乎一模一样。罗马尼亚,德国,波兰,莫斯科四个时钟简直是经典的无以复加。#11BJIFF
天哪,这拍得太跳脱了,感觉这内容应该时长翻倍...(人物情感转变就蛮仓促...(他家小孩真的好多(是真的有脸盲囧
延续于《被遗忘的祖先的阴影》后,胡楚儿民族20世纪上半叶的断代史诗,从《梁祝》到《刺马》的变奏。潘多拉之鹳既是胡楚儿的民族寓言,又是布科维纳地区的地缘形象。敲钟的父亲卖出五个儿子,神父与女儿的离散,半妓半巫的边境女人,摆满闹钟(不同政府的时间)的祖屋,色彩斑斓的婚房,圣像画的多音盒,被罗马尼亚,波兰,德国,苏联四国军队往复征服的村庄,雨中的婚礼,出逃的游击队与私奔的新娘,带黑色羽毛的白衣男人,被入侵者枪杀的新娘,农田里的地雷,边境线的峡谷中兄弟相杀,悬崖上的红色拖拉机和重建的新村庄-新生活,激流中的木筏...种种象征交错缠绕,或许是因为审查,也或许是因为对乌克兰胡楚儿族历史的陌生,使得叙事似乎矛盾又混乱。舞蹈化运镜,浓烈的色彩渲染,诗化文体,以及民谣、圣像、仪式等特征,依然延续着帕的神秘风格
老爹那堆钟让人疑惑。结果他说一个罗马尼亚时间,一个德国时间,一个波兰时间,一个莫斯科时间,谁来了都不用再调。史诗感瞬间拉满哈哈哈。画面挺美的,但是声音是怎么回事,所有对白一听就是后期棚里录的,没有方向、距离,人一说话就没环境音……这也行?
保留了诗电影的很多痕迹。模糊时间和空间,弱化戏剧冲突,影片的白军和红军从头到尾没有正面交战。前半部分反映了乌克兰人民在外国侵略下的悲惨生活,失去了主权和尊严,为了生存甚至将儿子像牛一样买卖。老父亲甚至准备了四个闹钟,好在改朝换代之后能找准时间。后半部分则是对战争的控诉,三个孩子分别选择了不同的道路,爱人也因为战争分道扬镳,最后手足相残、恋人反睦,亲情和爱情这些人类最美好的东西在战争的摧残下逐渐凋零。战争就是上帝给白鸟布袋中的邪恶之物,当人类窥探之时,已经变成了被诅咒之鸟。影片的政治倾向也很明显,白军杀人放火无恶不作,红军心系人民英勇无畏,只有苏维埃才能将乌克兰的国界标志拖走,卸下刺在人民心头的荆棘。最后孩子们组成了新的乐队,乌克兰民族的文化传统得到了传承,但是思瓦纳尔兄弟却已经不在了。
锦壁牡丹大如朵,排下险滩触滟滪,浣纱溪中浣纱女,一树金杉新婚变,踢云乌骓踏雪泥,长河浮槎泛中流
还可以,看一会儿睡一会儿,每次睁眼看到的画面都挺美。
构图,配乐还是很不错的,可惜的是少了几分诗意,几分遐想。。
摄影的构图色调突出,乌克兰乡村在伊利延科的诗意镜头里绽放湿漉漉的生机,杂花生树、溪水琤淙、炊烟袅袅、佳人风情,然而被俄、波、罗、乌各方军事武装轮番蹂躏,增加了残酷的美感。民谣吟唱着命运多舛的历史伤痛,国仇家恨一并磨砺,逝去的血与火,积淀出更深切的乡愁。也许是阉割版,损坏了叙事起承转合的流畅度。
#11thBJIFF#乌克兰诗电影。[想看2012-04-06]。修复画质一般,伊利延科做导演时还是受帕爷影响太深,好多构图根本就是帕爷之前摆好的……精华还是舞会那一场戏的转圈圈长镜头和主观性的剪辑。跟摄影同样重要的当然还是布科维纳这个地方带出的各种地缘政治问题,本片的名场面“我有四块时钟”(波、罗、德、俄)说得太好了,以及其实片里那个游击队的逻辑跟彼时导向轴心国的安东内斯库将军一模一样……故事不完整可能是被剪得比较狠,毕竟当时乌克兰民族主义没少挨整……
完美继承了杜辅仁科的美学风格,并在这条路上继续探索的更远。
苦痛匮乏的生活,幻化成壮美诗篇。那如春日河流一样舞动的镜头,带给电影浪漫的节奏和美妙的空间感。画面时而绚烂,时而凝炼,时而如天使般肃穆,时而又陷入魔幻般的疯狂。亲如手足的兄弟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征战沙场或者荒唐避世。人们为了一口面包,买卖亲生骨肉,苦难几乎让他们忘记活着的感觉。他们踩着死亡的炭火起舞,田间的地雷炸出一树金黄的焰火。面包里的盐巴是他们的眼泪,为死亡难过,也为解脱而喜悦。那些人死去,变成带着黑色标记的白鸟,来到人间收集罪恶。从坟墓中坐起,写下这首哀伤的诗歌。
电影海报是真的好看,我纯粹是被海报吸引过来的。本片是介于「干渴之泉」和「伊万库帕节前夜」之间的作品,即想在叙事和摄影取个折衷,但我还是更喜欢伊利延科更有想法的摄影,因为故事不重要,反正对乌克兰的历史典故之类的还是太不了解了。
7。对影片整体的把握是伊里延科的致命伤
三个男人(分别归属于纳粹、苏联、村民)爱一个女人、被各种政治势力争夺的山村故事竟然可以拍得这么诗意这么美!这片子用宗教和恶魔学的多重意/图像(题名里的送子仙鹤、圣母icon、屠龙圣人)串起被不同统治力量(老人的五个闹钟)下的人物运动(甚至都不能算情绪的故事)大量快速摇镜头取代正反打与眼线剪辑大光圈浅景深的诗化画面木筏上的旋转跟拍都非常精彩。最喜欢男孩用买面粉的钱买回来圣母八音盒和苏联军官驾驶拖拉机带领着进行着宗教仪式的村民们安全经过布满地雷的田野!这电影让人想起khamraev同期的跟鸟的人、后来姜文的太阳
构图工整,色彩纷呈,剪辑带感、音乐欢跃,节奏和谐,这样的影像如何不高潮?领掌了一次;》
4.0。11thBJIFF首都电影院(西单店LED厅)。1.长镜头远远不够诗电影,属于乌克兰的民族史诗,乌克兰村庄在纳粹、罗马尼亚、苏联和当地武装轮番蹂躏,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乌克兰,宗教信仰最后都成了异端。2.木筏漂流大远景、当地乡村的民族服饰、强烈的色彩和民族图案,都值得放大银幕。3.兄弟反目,各为其主,只有当地的苏维埃战士最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