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阿富汗前政府“最后一名”女性市长的片子,但影片同时也交代了对于塔利班一方的关注,而这两者都在为所谓的理念而坚持着,ta们都在用“正当性”——“诉诸社会价值观”的方式——来维护着自己所坚持的,只不过一方从普遍认可的社会价值观来诠释,一方倾向鼓吹全新的社会价值观——女性主义。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势力带来对峙的状态之时,也带来了对抗“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但一旦撤走对抗力量之后,“和平状态”的到来是否真得应该喝彩“新时代”?是否应该谨醒后续的清洗以及任何初级阶段时期的洗脑教育?
逃离阿富汗
阿富汗的乱纪元又来了
前半段借由札丽法之手展现了一段血淋淋的「阿富汗女性主义」奋斗史,后半程则称为「逃离喀布尔」更加确切。且不论电影的真实成分与艺术加工如何占比,仅见塔利班领袖之「疯狂言论」,便可想而知其掌权后的阿富汗人民(尤其女性)将是何等的水深火热。影片最后的部分非常感人,重回祖国的札丽法重拾女性教育与食物银行之议题,继续为阿富汗人民争取自由、平等与权益保护。这样的事迹值得被记录,电影是现实意义亦远大于艺术价值,愿平安!愿顺遂!
明明是拜登的声音然后写成川普的,美国人真厉害
Hillary和Chelsea挂名EP的纪录片,观看的背景正值读到塔利班宣布全面执行石刑和鞭刑的新闻,荧屏内外都在纪录着苦难与遭遇,以及女性在这里不得往生的真实处境,立意值得肯定。只是作为纪录片,在“动能十足”的哭泣以及各种怼镜头的高频单人聚焦之外,它很少有沉下来的片刻仔细审视主角与这个话题、这片社会的联系;最终像结尾的提示一样,她只能抱着遗憾和无力感离开。也只能触及“普及”,而没有能力再向更为深刻的方向发展下去。
男人们因为绝望加入塔利班,妇女们因为塔利班绝望
5分,阿富汗又是谁的家园
对塔利班当然是持批判立场的,但对于女市长似乎也并不是全盘肯定,至少塔利班和女市长都是具有政治作秀的成分在的,导演实际上是在追问为什么塔利班会夺权。以女市长为代表的塔利班政府高层看上去在追求女性平权等公平正义的价值观,但阿富汗社会更加严重的问题比如贫困、腐败等问题却被政府避而不谈,这也许是塔利班能够夺权的真实原因吧
摄影调度和把控之精准,让我进开头的时候甚至有种误入剧情片的错觉,对这位女市长的好感自她升职国防部后消失殆尽,玛索姆之珍贵,才是我心中这部纪录片的意义
时代面前都是一粒沙,落到个体头上就是一座山。对个体的选择可以延伸出各种视角。问题是真的有救世主吗?什么样的土壤容易促生宗教狂热?如果只能在自由和教条之间做选择,那有没有相对先进,至少已被验证的世俗教条?
回过头去看,才能书写历史,裹挟在动荡洪流中,只能艰难抉择着生路可能的方向。每次自己过到很难的时候,看看这样记录灾难的片子,有助于冷静,然后地定定神,觉得还不到最差的时候,接着熬吧……
虽然有很多写实的部分,但是关注的仍然是优势群体,有资源的群体,不是大众。阿富汗的普通女性,相信也很难被接触到,但她们的生活应该比纪录片主角差太多了。记录片主角还是官二代。在那样的社会,女人就是工具和物品,可怕,痛心,社会退步就是这么容易。
纪录片,女性视角,美国人拍的阿富汗🇦🇫。如果你加入政府,塔利班会杀你,如果你加入塔利班,政府会杀你,如果你两边都不加入,那你只能困死在家。这就是50年阿富汗🇦🇫战争之下的,如同阿富汗人的真相。可是,毕竟还有不怕死的人,为拯救阿富汗🇦🇫而赴汤蹈火不惜牺牲……这,或许才是希望。
比较喜欢看纪录片是因为真实而非虚构,尽管制作方也有自己的角度和立场。
超感人。尤其是她离开之后对着那一捧土痛哭,反复说“Ishould'vebeenthere,Ishould'vebeenwiththemonthestreet”
把所有的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自己不做任何反省和改變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
又一个反美斗士的地方,01年美国本土被袭击,之后布什总统发动阿富汗战争是合情合理的战争,出师有名
催泪啊…她说她生活在一个需要说服改变父亲想法的地方,这怎么不会共情;我猜到她说她恨未能和国内的女性站在一起,以此为抱负的人怎愿背井离乡;司机毕竟是个男性,可他有个女儿,人间真的让人绝望,越美的事情越痛心
她居然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