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的洪流朝你身上轰轰碾过,你的影子轻轻摇晃。未来会更好,因为时代进步了,因为你老了。
我妈妈也是二十世纪女人。而我永远只能看到作为母亲的她,看不到作为女人的她。
即使她见过大风大浪,她并没有世间一切的答案,她只是接受了很多事情没有答案的现实;她不愿承认自己不开心,她不愿承认自己孤独,是因为开心和陪伴固然好,但没有的话,就也还好呀。有几场戏的对话写得不太好,大部分都很棒。喜欢A24的经典片头特效配在片中,有种特殊的疏离感。
比较失望,故事很散,有一些细节比较可爱但也连不起来。又是一部披着“女性电影”的外衣的电影,其实本质还是一个男孩成长加母子关系修复的故事,大概这个话题真的很好卖吧。女权这个概念反复出现,对电影里的角色意味着什么我不知道,大概它就像是晚餐的一道甜品吧。贝宁演得不错。
如此知性的电影,知性的剧作,知性的表演。人活着除了温饱苟且琐事外,还有精神灵魂。影片展示、探讨的种种,离我们似乎很远,又很近。是个小品,却让人思索。
可以说是非常artfag了
抽烟,跳舞,聚会,恋爱,争吵,时间是溪,也是母亲的手,漫过青春期那些短的沉默与长的无意义。在女性环绕下成长起来的男孩子,难免带上些女性的特质,观察世界的方式,或者与人群的交际,提出与思考的问题,都是母亲与女孩子们赋予的赠礼。
基本上是女主的电影。Gerwig和Fanning有点被typecast的感觉。
所谓洪荒感正如William所说,那一连串看似空洞的物件照片被排列在一起,突然就让人伤感起来,好像所有难以言明的失落都顷刻有了归属。普通的成长故事在已成历史的年代中开场,波澜不惊地向着早已写好的结局演进了一步——MikeMills在富文本层面上全面进化,人物丰满得让人失语。
被科普了一个名字,20世纪女人,剧本原创性毋庸置疑,旁白偶尔让人想到《美国丽人》,全知视角加群戏的路子是个聪明的做法,只是最终做成了女权主义少年养成记,就像是摆了很多时代感的论据,论文最终说了件流俗的事情,不如编剧的写法聪明,有种眼高手低的感觉。
片名无比宏大,但MikeMills仅凭极小的故事格局就四两拨千斤折射出了时代的洪荒感,而那种成长和生活中最难以捕捉的情绪也都在细腻笔触下被生动地描绘了出来,真的让我想起看Boyhood时那种被平凡中史诗感淹没的感受。没想到是颁奖季最爱的一部。
生活本身就不可预测,这也是碎片式叙述的《二十世纪女人》最迷人的地方。还说不懂女人,或许看完这一部,你会发现,你离这个神奇的物种更近了一步......
结局还算圆满,可最后的旁白道尽了时代的远去,还是让这个故事变得伤感起来,故事里蕴藏着一些小幽默在其中,而且难得的是这些幽默既不装也不做作,很自然的随着对话流露出来,看着还是挺舒服的,不至于那么沉闷,可惜感触不是太深。特别喜欢格蕾塔·葛韦格那个角色的人设,她自己也演得非常的出色。
风格不错,贝宁阿姨也确实演的好,鲜明的时代特征,但格局不大
HowluckyJimmyhadsuchacoolmom!
这部外表清新独立的文艺片,有着一颗火热的内心。它小巧的格局委婉的述说着两男三女间的小情小爱和小愁小怨,它是时代变迁下不同年龄群体间关系冲突与变化的生动肖像,也是一首送给80年代女性的怀旧小情歌。
不只是关于20世纪女人,也是关于20世纪生活,各种文化符号扑面而来。感谢我赶上了那个时代的尾巴,贝宁让我看到了自己未来笔直的人生轨迹,点上一支香烟,眺望代沟如海...
与男性不同,女性要的是理解,而非认同。影片的迷幻感来源于失落,年少时使足了劲儿扑腾,却还是在时代的局限中反复碰壁,待到知天命的那一天,才发现最终打碎的不过是时间。
你处在人生的节点上,不知该朝东南西北哪个方向走。窗外汽车在自燃,焦灼如同他睡不到爬进窗口的女孩;翻遍女权的书本,无用仿佛她学不会如何戒掉香烟和寂寞。朋克摇滚黑胶卡带,你同样跌进时代的洪流,成为一个无足轻重的句读标点。时光终究会宽宏告知,你不必朝任何方向走,你,只需要朝前走就好了。
4.5台词对白简直精彩得让人赞叹。不过是几个女人的生活细节,却像快进的迷彩公路,旋转的老式唱盘,卡特关于信仰的演讲,点点线线,勾勒出那个时代的人际关系和生活。放过“女权”二字吧,它不过说的是那些汹涌流逝的时光,是有幸见证那个世纪的你我:迷惘惶惑,哀而不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