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面对这部影片呼呼大睡
埃塞俄比亚导演稀缺,所以这位HaileGerima如此雄心勃勃也好理解。以个人经历反映世事变迁,让我们借机了解了一下埃塞俄比亚。那里有皇帝,有军政府,也有造反群众和激进分子,社会主义青年也像68法国学生那样高呼China。电影最后还是落笔在下一代身上
复古的影像风格,契合富有历史感的表达和原视感的非洲故乡。海归的安伯伯带着受伤的心理和身体,近乡情更怯。旁白的叙述和过去、现在、历史的记忆穿插,饱含历史感。剧本叙事丰满而不无趣,试听手法老派但又有惊人之笔。相当不错的冷门佳作。不愧评审团大奖
主角接近片尾的那个梦境的解读基本上可以概括全片了,故乡也许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幸与压迫,但到头来那些亲近的人还是生命的支柱,非洲的社会主义斗争太多舛,霍查式的体制更是让一个积弱的国家雪上加霜。
埃塞俄比亚文艺乡愁片,好特别
电影翻译成了“近乡情更怯”,豆瓣找了半天也没有!后来搜埃塞俄比亚才搜出来的!这是一个既害怕又让人绝望的国家,无知、教条、迷信......不愿轻易去评判,That'sall.......
非洲的文革
7.5,前半段还是挺喜欢的,黑人知识阶层在非洲穷困的乡村那种无所适从通过富有诗意的镜头语言表达挺到位的,后半段对埃塞尔比亚整体历史和社会现状的表达比较直白,导演整体野心还是非常大的,想要道尽战后埃塞的发展史,可惜受限于成本,电影的史诗感终究还是差了点,但仍不失为一部佳作。
男主像马锦涛,又像哈登。
哦导演居然来我们学校了
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的感觉
海尔·格里玛常年在美国工作和生活,尝试立足于第三空间视角尽可能审慎地描述埃塞尔比亚的近代革命史。拍摄于2008年,但讲述的时代则要回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各前殖民地在解殖运动后局势往往陷入另一重在地性的焦灼。格里玛试图强调的则是“知识”“理性”等象征人类文明进步的要素,在历史暴力下的无力和有限性。镜语方面,对故乡自然景观的展现极其诗意,充满乡愁。东德的种族主义势力、亚德斯亚贝巴的革命左倾主义,甚至小村庄里也有来自宗族、男权等强势结构的频繁干预,没有任何一处是真正平静的。不过片尾,格里玛还是留下了一些空间:非洲的希望在“新生儿”和孩子们身上。
DVD课,DVD课上的电影都让我很无语,这片算是好的了。
格局搞这么大
非洲人拍的非洲
主角的心路历程太过熟悉了
军队政变,推翻君主制统治,政府军和反对派武装交战,革命如火如荼。国外留学的知识分子回国支持社会主义建设,身不由己的陷于政治斗争。身边同事、好友被杀被斗,几经波折回到老家,在回忆和反思中找到了生活的方向。
值得深思,突然让人想去探索非洲那片神秘大地
个人视角下诶塞俄比亚的现代史
非洲的某种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