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肖恩多夫还是个拍纪录片的底子啊,这片逻辑完全是纪录片的。【雅克贝汉年轻时候还挺帅
1960年威爾斯朵夫在阿爾及利亞陣亡
其实还想扣掉半粒星去...
Komm,süßerTod,kommselgeRuh.KommführemichinFriede,WeilichderWeltbinmüde,Achkomm.Ichwartaufdich,Kommbaldundführemich,DrückmirdieAugenzu.Komm,selgeRuh.
被舆论唾弃的法国越战,拍得有点平,RaoulCoutard的摄影不错。手一攥,蛋白溜走了,只留下蛋黄,这个关于帝国主义在东方战场的比喻有意思。
离开当日如大病一场恍恍惚惚一睡不起标记再看20200819资料馆胶片重看
雅克-贝林稚嫩俊美的面孔与残酷的丛林战自始至终形成鲜明的对比
水流里翻滚瀑布中消逝的男人,慵懒丰满的越南女人烧鸦片,爬满苍蝇中死去,逃离,不知所措,茫然,恐惧,恶心。“我害怕野兽,晚上。”那张年轻俊美的脸上写着不甘和恐惧。镜头最后也迅速逃离,拉到远景,审判这人世惨剧。——“371分队被歼灭。”
蒙太奇的魅力,遗落的战争。
拉乌尔·库塔的摄影太好了,和贝克的《洞》以及《阿尔及尔之战》类似风格,临场感强烈的视角,又带着一份冷静的疏离感。原著和剧本也提供了很多细节:越南人在柬埔寨也搞共荣圈思路:捏碎一个鸡蛋,蛋黄留下蛋白流走预示白人滚蛋,汉字标语写胡志明万岁。1954,奠边府战役50天后,几大国在开会,一支在柬埔寨北部的法国小队(更多是柬埔寨人)经历了离魂之旅,曾加入德军的阿尔萨斯老兵和空降的年轻长官是核心人物,这两个人背负着普通民众或离奇或凄凉的命运,注解战争的“恶心”,小队左冲右突的经历并不戏剧化,编导不动声色的写法国人和殖民地民众的关系、法越军队的战术、法国人懒散的民族性,连战争的细节都营造的比同时期美国片真实,它写实又诗意的品质,今天看来也依然充满冲击力
朴素的纪实风格,没有大场面。这支丑恶小分队的构成可以说很有代表性了:人数不占多数但是居主导地位的法国印度支那殖民军,作为仆从的越奸和被收编的日军,空投物资的英国人……奠边府战役后,法国败局已定。这支流窜于越南无边无际的热带莽林之中,人员、物资补给都亮红灯的小队,无法逃脱被歼灭的命运。片尾字幕交代侥幸生还的一名军官也在6年后的阿尔及利亚之战中报销了,连接了法国佬蹩脚殖民帝国的落幕。
75/100,是一种写实的笔法,个体在战争中的位置被写的一清二楚。
结尾字幕,逃离印度支那的老兵在阿尔及利亚丧命,殖民主义时代的象征。真实电影。热带雨林,村庄和战争一样吸引人。
http://kuai.xunlei.com/d/7G1VEAKfPgBrGqhRe83
很好地呈现了战争不激烈的一面,喘息不代表松弛。
纪实型手法,对真实战场的高度还原。
"...iftheydon’tcome…intheevening…I’mafraidoftheanimals..."消亡与凋零。
L'undesmeilleursfilmssurcetteguerreindochinoisequimarqueral’œuvredeSchoendorffer,l'undesraresaventuriersetpoèteméthodiquedulongdéclinfrançais.Capablededonnerlasplendeurdansunedéfaiteavecunœildocumentaire.
2019.10.10
7.4一支本不应存在的部队一步步走向毁灭,前半段不喜,看到最后愈发能get到创作的核心,以纪录片式的拍法呈现的是战争之中的一张张沮丧的脸,无助且绝望。